中华诗词的多种价值维度(上)
【文/刘庆霖 本文原载于《诗刊诗词》2019年第三期增刊】
曾经有人为杭州诗人写过一首诗:“文起钱塘百代兴,吟家妙句有光明。莫轻掌上一支笔,诗是天堂吊顶灯。”杭州号称“人间天堂”,但诗中说,既使是在天堂,诗也是最顶端最明亮的那个灯盏。这是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产生轰动效应,引发全国诗词热,这又是为什么?我认为,诗词既是根脉文学,又是文学的皇冠,它具有多种价值维度。
文学价值首先是美,美到让人可以愉悦和欣赏,恰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宴几道《临江仙》)。诗是生活的审美超越,从某种程度上说,诗学即美学。把诗写美是诗人职责所在,就像画家要把画画美,书法家要把字写美一样。孔子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评价作品的标准首先是美和善,能尽善尽美最好,如果不能尽善,也要尽美。《诗经 · 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和《诗经 · 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一直美丽着我们的世界。
近代徐子苓的《腊月廿四日,遣郑仆往周云先家,迎吴四引之》:“莫作贫家仆,贫家仆最难。可怜风雪紧,短褐故单寒。送汝出门去,梅花开正阑。沿溪莫攀折,留供主人看。”徐子苓从北京回到故里,生活贫困,靠卖文为生。没有钱再养仆人,便把原来用了多年的仆人介绍给好友周云先,并写这首诗送他。这首诗集自然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音韵之美于一首诗中,何时读之,都觉得美不胜收。文学欣赏价值,在于作品的经典和创新,好的诗词应该具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
大家应该记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与爱情》)。这首诗 1929 年经我国著名诗人殷夫的翻译,又通过鲁迅的传播,受到广大读者的认知。后来还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尤其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它几乎成了为真理和自由而奋斗的号角。其教化育人的功能不言而喻。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质和基本要求,我国古今许多诗词都有这样的功能。例如安徽省桐城的六尺巷: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在朝廷做官的张英,家中宅基地与吴氏邻居产生纠纷。家人驰书于都,张英寄书家中。家人一看,原来是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先让三尺,吴家见张家并没有以权欺人,也后让三尺,就有了后来的六尺巷。这个故事也使“礼让”精神不断流传,在社会各个阶层发扬光大。诗词教化育人的功能,不可过分地强调,更不可成为空洞的口号。
诗词首先是文学艺术品,要以艺术感染人,打动人心,而不是直接说教,在艺术之外谈教化,就偏离了方向。一样是诗教,像朱熹的《观书有感》就令人愿意接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这首诗意在谈观书体会,但作者并没有把他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式的直接说教,而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让人心悦诚服地去接纳其主张。
从《诗经》开始,诗词就具备了旁证历史的价值。《诗经》保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鲜明特色,保存了某些国家大事的真实细节,同时也保存了上古史的某些素材。例如《商颂》之一的《殷武》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即说商汤以德服天下,从氐羌到荆蛮无不朝贡。读过三国的人,应该都记得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掌权后意欲加害亲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有血、有泪、有情,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历史。
唐朝李商隐有一首《贾生》的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选取汉文帝刘恒,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当然,诗中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也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再如南北朝的《木兰辞》(佚名)、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石壕吏》等,也都可以旁证历史。此类作品在现当代也可以找出不少例子,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忆秦娥 · 娄山关》,陈毅的《梅岭三章》等。旁证历史,往往都是以小见大。当然,诗词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即使是写实的作品,也只是生活的影子和历史的碎片,它只能是历史的旁证,不能完全作为历史去理解。
儿童启蒙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知识的启蒙、道德礼教的启蒙,也需要审美和韵律的启蒙。诗词在儿童审美和韵律启蒙方面,具有其它文学品类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汉乐府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诗不但讲了万物生长的道理,还阐述了光阴如流水 , 一去不再回,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 , 发愤努力 , 不要等老了后悔。是青少年学生诗词启蒙教育的很好内容。再如北齐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也让人们通过短短的几句诗,了解了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再如北宋邵雍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让人们通过数字的排列,语言的简洁,了解中国文字
的神奇和韵律的美好,甚至产生诗词创作的冲动。还有苏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文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等。都是很容易让儿童接受的启蒙作品。用诗词进行儿童启蒙,不应该仅仅是背诵,还要讲诗词中的故事,讲一点诗词的基础知识。诗词文化的传承,也要从青少年抓起。我们高兴地看到,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了诗词内容,有一些学校,把几十首诗词串联起来,边做课间操边集体吟唱,增强了记忆效果;还有的学校,把校园内的道路用古代大诗人的名字命名,“太白路”、“子美路”、“东坡路”等等,在校园内建立诗墙、诗牌,用诗化环境的形式促进诗词启蒙教育,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
《中华辞赋》创刊于2014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一本专门刊发当代诗赋类作品的国家级杂志。2020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华辞赋》出版单位变更为《诗刊》社,编委会主任李少君,社长王冰,总编辑石厉,副总编辑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