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说 | 镜头里的上海这些年(三)门面

农历庚子年如约而至,但这个年实在是一言难尽。
在此祝各位读者新春愉快,
在口罩之下的嘴角依然能上扬。

沪说 | 第84期
岁在庚子·大年初八
笔者身处异乡,年味向来寡淡,年初一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周六。到了大年初八,又是一个周六,本该是各行各业开工发利是的好时光,但今年的这个年实在不能按照往常的进度来看了。
一切包得严严实实(2017.12,金陵东路附近)
正因为长期不在上海,在上海的照片倒是显得珍贵得多,之前与大家分享过“车和人”,“孤独的人”两个系列,人和车都是移动性太强的物体,因为很难捕捉,但建筑、招牌、标语这些固定在一个地方的东西就容易拍的多,而且因为其中蕴藏着不易随时间改变的元素,因而有它独特的趣味性——当然,有没有趣味性也需要读者自己来决定了。
建筑有公用、私用之分,无论如何设计,建筑总是要有入口和出口,门总是有的;也少不了窗口和阳台。哪怕小隐于荒野,大隐于市井深处,也是需要有个门洞让人进出的,于是也就有了单位大门,小区大门等等。门面是建筑少不了的元素。那问题就来了,这些形形色色的门面究竟是给建筑增色还是减分,是多一分魅力还是加了一些困扰呢。笔者这些年拍了一些这方面的照片,在此与诸位分享一二。

名楼门面
首先是一组对比伤害,位于江西路福州路口南北两侧的福州大楼和都城饭店原为公和洋行设计的一对对称双子楼,也算得上是海上名楼了。
可惜,原名汉弥尔顿大楼的福州大楼成为办公分租的大楼之后,外观已经被雨棚和空调外机弄得颜值太低。

福州大楼的大厅破败杂乱,反观都城饭店,竟然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

位于八仙桥,大世界南首的青年会大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目前使用方也是锦江经典酒店,店招的字体、颜色与建筑很和谐。不过左边杀入的绿色招牌却有点煞风景。不过,总体而言,老建筑,优秀老建筑还是交给酒店会保存得相对比较好一些。
和平饭店在南京东路上的一个门面,可惜五面旗帜破坏了建筑门面原有的庄重感和建筑线条的规则感。
国际饭店的入口有简洁明快大气的感觉,一方面是当年的设计入时,一方面也是后续没有什么蜜汁改造。
上海大厦的门面就显得......依我看,就是字太丑了,原来公和洋行的Art-Deco小设计也完全显示不出来。
曾经的“谈股论经”的圣地,曾经的东方大饭店,今天的上海工人俱乐部大楼,除了建筑依然华丽而有气势之外,被各种狗皮膏药一样的广告搞得很有菜场的感觉。
而原先是公寓,改成了宾馆的锦江饭店中楼(峻岭公寓)如今依旧鹤发童颜,虽然早已是高楼环伺,但依然很有气势。
无独有偶,皮卡迪公寓变成衡山宾馆的一部分之后,显然就驻颜有术了。
常德公寓有着淑女般的灵动和优雅,但就算书迷们趋之若鹜,也只能去楼下的书店感知一下张爱玲少女时代居住过的楼,楼内是禁止参观的。常德公寓是少见的有居民但依然外观良好的老建筑。
张爱玲最后的上海居所,长江公寓(卡尔登公寓)就显得市井和喧嚣得多。与国际饭店斜对而望,密密麻麻的窗口不知道哪一扇曾经被她打开。
尴尬的错位
对于许多历史建筑来说,生存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与那些花花绿绿,审美上时好时坏的店招放在一起,确实有些委屈了。有人说这是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可实际上
上图为上海图书馆对面的林肯公寓。红色的灯箱字,亮色的招牌地板,说不上什么味道的字体,撞色的搭配,各个都是审美的致命伤。医药店爱用的亮蓝,烘培店爱用的亮黄亮橙,茶叶店爱用的叶绿色,各个都有种难以言说的不和谐。
市政府大厦的小灯箱门牌实在和建筑线条不太搭,不过这并不是啥大问题。
某优秀历史建筑小区内风格略显粗犷的广告招牌。
某历史建筑下的蓝色网吧装饰墙实在是太丑了,跟建筑墙体完全不搭,还配了电子屏幕,只为了写“XX网吧欢迎你”?
黄河路定兴路的这幢建筑可以说明上海不知名历史建筑的生存现状,内部几乎已经不敢想象了,就外墙而言,随意安置的空调外机,缺乏审美的店招,安装且已经开始损坏的亮色雨棚,随意晾晒的衣物被褥。
虹口区某街道的XX里,为了装空调,门楣挡住一个字不重要,反正这里属于很多人家。仔细一看从街面上的卷帘门、凉棚到加建层的门窗的现状,弄堂口牵住椅子的绳索,他们也许早就放弃追求所谓的美了。
西湖公寓(华盛顿公寓)富有情调的Art-Deco装饰条被空调外机无情破坏了。
一扇富有情调的窗子或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摆放杂乱的杂货铺,以及看似有心,实则毫无章法的灯光装饰条,见于汾阳路附近。
南京路上,早年的潮牌店真维斯,白底宝蓝色的招牌和灰砖、红砖和石膏条为主体的建筑外墙一搭,简直太丑了。
好像餐厅和啤酒屋的招牌都只剩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
也是,修锁的不需要什么颜值。电子滚动屏好像和审美从来没有发生过关系。
令行禁止?
小区门口最常见的标语。我们的生活少不了这些冷冰冰的门牌标语的指挥。当然,他们大部分很严肃,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可推敲。有时,这样的标语也是一个小区,一个单位的门面。先不用说本小区车辆(居民的车辆所有权归居民,小区有什么所有权)是个什么次元的概念,但说停放,进去接个人,等五分钟算吗?我这些都是刁民逻辑,让你停你就停,不让你停,赶紧(让你的轮胎)滚。
“禁止......”, "非......谢绝入内",说谢绝已经是客气的,“勿谓言之不预也”,这些事关小区民生的标语一定要用最醒目的字牌,最坚定的语气才有效果,而“遵德守礼”却有些尴尬,一不留神就会略过,其实也不见得在悬挂标语的人心中有那么重要。
这不就又证明了蓝底白字的标语,根本不重要,就算遮住几个字也没关系,没人看呀。黄浦区某弄堂内。
最多见的就是禁止停车标记,不过“敬请谅解”四个字,加上手写,感觉似乎好一点,不过白底黑字却也是蛮触目惊心的。
沪西清真寺的告示牌,黄底红字够醒目。不过也有气场略弱的,如,
这家公司的名字挺“高能”的,不过仔细一看才发现下面有禁止停车的告示,不仔细看,还真找不到。
Strictly No Parking!好吓人啊!(2014.3)
这样的警示标语是上海生活的一部分。国人对于红色还是有一种迷思。
这字写得不赖,这内容也是够毛骨悚然的。
反正不许停车。
靠近外滩的一个单位门口,被废除的第二批简化字中,餐厅的餐,宣传的宣和停车的停,绝对是仍然在使用中的比例最高的。不过,随着这些人的老去,这几个字也会慢慢消失——此处没有情怀,作为汉语言专业出身的笔者,实在痛心二简字对汉字的戕害。
最后这个,看出来是受够了乱停车的苦了,见于虎丘路。
门面故事

其实,有点故事就好了,许多门面之所以会是那样必然是有什么样的原因的,可惜,笔者大多是匆匆路过,无从打听,就随意揣测了吧。门面其实没有什么绝对好坏,总有更好看,更精致了,还是那句话,有比较才有高下。

余庆路9号的住家很客气,但也挺有趣,要求邮递员师傅把信件扔进信箱,而报纸则从门下塞进去。一定是为好脾气的邮递员才原因这么麻烦地去做这件事,好在现在信件少了,连报纸也少了。

也是他们家,在门上写个“正门”,如果自己家根本不用写,大概是来的客人多,或许这里是个单位而不是住家。

这一面有特色而不失协调的墙壁,让住户的心情也会好一些。

很多人也很厌倦被拍来拍去的生活,甚至用上了英文标语。抱歉,为了拍这张图,还是违背了设立标语者的意图。

下图这种信息量大的,就不做解释,我也没法解释,也算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而下图这种,我只能说,无语。2016年5月,陕西南路。

好了,看点别的。

复兴西路上的柯灵故居。

明黄色外墙,充满异域风情,锯齿形的护墙背后,台阶拾级而上......哦不,这应该是从二楼下来的出口。保安的一口烟刚刚徐徐喷出,又是一个清闲的早晨。(2019.5)

旁边是一幢不知道为什么涂成蓝色的房子。(2014.3)

生活是建筑的生命,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才让建筑不只是一张设计图。

衡山路上国际礼拜堂朴素的门面,在那天早晨,因为三位中老年手机制图爱好者而显得饶有生趣。

江西中路的恒丰大楼前,记录到一袋垃圾在空中即将进入垃圾桶的瞬间。恒丰大楼的现状也是蛮悲惨的。

门面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比起让人看,自己住得舒服,在里面生活、学习、工作的人觉得好不好还是很重要的。

奇葩的大柱子.

定睛一看,白色的装饰条可以读出来。(北京西路爱文公寓, 2019.5)

泰安路是许多还算精致门面的集中地

上海两千多万人口,千门万户都觉得有些说少了,但精致的门面其实并不算太多,笔者不敢说游遍上海,但看了这么多,还是非常喜欢这家的门面。去年夏天,特地和袁童鞋骑车到那里近观了一番。

那就是复兴中路上的克莱门公寓(今天称玉门公寓)。读者如果觉得熟悉也不奇怪,因为电视剧《日出》《孽债》和电影《半生缘》都曾在这里取过景。

门面的故事当然讲不完,但今天就先到这里了。


【近期更新】

分享 | 武汉加油,Fight the Virus

上海哪些地铁站,去机场、火车站最方便?

沪说 | 另一个匈牙利“沪漂”:设计比人出名的鸿达洋行

城事 | 九亭的规划,我们的读者有话说

沪说 | 魔都制造(一):金门路的楔形屋和高架桥边的博物馆

城事 | 从沪牌参拍人数持续萎缩说起

(0)

相关推荐

  • 邬达克的第一和最后一栋房子

    邬达克设计的房子在上海有多少铺的有多开,没算过. 一个民国后的家庭,爸爸妈妈在老房子淮海电影院.社科院工作过,孩子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向明读过书,邬达克30年建筑生涯里留下的20多座保护建筑可谓潜移默化 ...

  • 建筑可阅读: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武康大楼

    [建筑可阅读: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武康大楼]武康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这条路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建筑,其中就包括多次出现在电影.明信片和网红街拍中的武康大楼.大楼下五条 ...

  • 1030上海行·武康大楼

    淮海路和武康路交界处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淮海路和武康路的交界处,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上海市优秀历史建 ...

  • 逃亡的俘虜和他的上海傳奇【圖文】

    ​ ​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滩建筑群        1918年,寒冷笼罩在西伯利亚.在苏联红军和白军血腥的杀戮之后,一列不知驶向何方的列车载着不知命途何向的奥匈帝国战俘在白茫茫的原野上驰骋着.突然 ...

  • 沪说 | 镜头里的上海这些年 (四)苏州河上的桥

    沪说·第96期 庚子·秋分 本想今年夏天回沪找袁童鞋在四年之后,三度行走苏州河,但突如其来并愈演愈烈的国际疫情局势,让回国变成了一种金钱和时间维度的巨大奢侈.十年前,在世博会期间,我们第一次实行了步行 ...

  • 镜头里的上海

    镜头里的上海 维他命摄影2021-03-16 23:47:00 收藏 举报 0 条评论

  • 沪说 | 镜头中的上海这些年(第一、二辑)人与车/孤单的人

    2005年,父母亲买了台某能A95自动相机.这台操作简便,但不能算纯傻瓜机的相机开启了我们家的数码照相时代.也是从2005年8月的复兴岛开始,我开始用相机有意无意地记录上海,在我们之前的公众号里用到了 ...

  • 沪说 | 镜头中的上海这些年(5)卫星地图上苏州河上的桥

    沪说·第97期 庚子·中秋 上期从苏州河口往上游,走了八座大家很熟悉的苏州河上的桥梁,本期,我们先跳到苏州河上游的真北路/北新泾,顺流而下,看这20座桥.为了方便读者在手机上查看,笔者特意将地图顺时针 ...

  • 1917年,西洋人镜头里的上海穷人生活

    1917年,上海已初具远东第一大城市的气象. 这一年,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张,沪南体育场落成,先施百货公司在南京路浙江路口正式开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与老闸桥石路(今福建路)之间开通了有轨电车.然而, ...

  • 一个美国吃货镜头里的上海1986 弄堂里一条长裤引发了血案

    1986年冬天一个叫葛大为的美国年轻人第一次来到上海,他一下飞机在酒店安顿下来后,就立刻去寻找上海著名的生煎包.一个吃货的上海之行就此开始,同时也用他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个时代,那个城市里的那些 ...

  • 上海高清旧影:1887年,外国人镜头里的上海外滩

    这是一组拍摄于1887年的上海老照片,拍摄者为当时在中国地方海关任职的美国人杜德维.所拍摄的对象主要为外滩一带的景色,包括外滩街景.公共花园和苏州河等地. 1887年的上海外滩 此时的外滩滨江大道已初 ...

  • 1949年: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北京、上海、珍贵影像!

    1949年: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北京、上海、珍贵影像!

  • “宜昌鸟叔”刘思沪镜头里的猛禽

    东北吉林的鹰屯有一个满族的鹰猎传人,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这个鹰猎传人堪称鹰王,他将邻省和附近受伤的猛禽收养起来,成立了猛禽救助站,获得了省市林业局的授牌支持. 在鹰王及徒弟们的精心照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