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被黑的森林卫士
穿山甲日才过去没几天,难得有一次一个不是大熊猫的濒危动物能有机会进入公众视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作为一个一向喜欢在热门里找冷门的不合时宜的人,我今天想聊聊穿山甲的食物。
很多宣传穿山甲保护的博文是这个画风的:
你知道穿山甲是最古老的哺乳动物之一吗?
你知道穿山甲是消灭白蚁的森林卫士吗?
你知道穿山甲正因人类食用而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了吗?
有些博文还把蚂蚁加了进来,什么“消灭白蚁蚂蚁的森林卫士”。Excuse me?蚂蚁本来就是白蚁的主要天敌之一,穿山甲到底是站哪边的啊?
智人这种东西啊,要是想捧一种动物,那么这种动物的天敌就是残忍凶恶的,这种动物的猎物就是死有余辜的。
反之要是想黑一种动物,那么这种动物的天敌就是骁勇善战的,这种动物的猎物就是饱受残害的。
大灰狼吃小白兔,啊大灰狼好坏坏。 穿山甲吃白蚁,啊穿山甲好棒棒。
停一下,你没看到所有的动物都是一脸问号的么。
抛开入侵物种不谈,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没有谁会搞破坏。而入侵种会造成破坏,也是生态系统被人类干扰了的结果。
森林中有一棵大树倒下了,大树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从空气中固定的碳,这些都不能浪费;树干太占地方了也需要清理。谁来担任这项重任呢?那就是以白蚁为主力的食朽木生物。
和细菌、真菌相比,白蚁在分解死亡树木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只能靠时间积累,水滴石穿地慢慢侵蚀木头,而不具备将木材快速破碎的能力。白蚁则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整根木头粉碎的,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加速了死亡树木降解的过程。如果缺少白蚁,森林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快速破碎木材,是白蚁独有的超能力。(图片来源:Felipe Fortes)
不光是树干,干枯的树叶和草叶等其他植物死体都在白蚁的业务范围之内;它们就是大森林的扫地僧。
除了吃死树之外,白蚁有时也会进攻活着的树木——但这些树木大都是受伤(比如遭到雷劈或大风折断的树)或者病弱的个体。树和其他生物一样免不了生老病死,老弱病残的个体迟早要把资源和空间让给年轻的树木;白蚁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健康的树会分泌足够多的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一同走过演化之路的白蚁和树就达到了平衡,只有病弱到一定程度的树才会受到白蚁的进攻。白蚁和健康树木的平衡如果被破坏,那也是人类的原因:比如人类引进原本不存在此地的树种,这些树并没有抵抗当地白蚁的能力;或者人类引入了真菌线虫等外来病原体,导致树木健康受损抵抗力薄弱;或者引入了外来种的白蚁等等。
不光是森林,任何有白蚁的生态系统中,白蚁都是无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卫士。生态学家将白蚁誉为生态工程师,白蚁的活动可以从土质、透水性、营养等方方面面改造土壤[1]。 活跃在以色列沙漠地带的白蚁(Anacanthotermes ubachi) 可以将食物里80%的碳和65%的氮吸收转化并以粪便的形式固定;结合当地白蚁的生物量,每公顷内的白蚁可以把237公斤的碳和4.3公斤的氮从死亡的植物里转移出来[2]。有些人喜欢拿白蚁释放温室气体做文章,然而白蚁同时也在高效地把植物固定下来的碳留住。
非洲稀树草原的大白蚁属会建造高大的蚁丘。这些蚁丘不但直接给很多动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并且由于白蚁觅食和代谢带来的营养富集效应,蚁丘周围的植物生长得更好营养也更丰富,为食草动物创造了高质量的觅食地点[3]。比起吃其他地方的植物,很多食草动物选择去白蚁巢边取食。
非洲森林里的超高大白蚁蚁丘。这些蚁丘在非洲很常见。可惜当地人要建造房子时,就会摧毁碍事的蚁丘。(图片来源:Veennema / Wikimedia)
白蚁不光取食植物死体,也喜欢吃含有大量未消化植物成分的食草动物粪便;研究指出,在某些区域内三分之一的食草动物粪便都会在一个月内被白蚁处理掉[4]。这些粪便被白蚁带入地下分解,大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千百万年来,白蚁日复一日地把其他生物无法利用的死亡树木一点点分解,一部分化为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另一部分化为白蚁自己的血肉,养活了包括穿山甲在内的无数靠白蚁为生的动物。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由于白蚁的耕耘获得了肥沃的土地,植物越来越欣欣向荣;死亡的植物和植食动物的排泄物得以被及时清除,病弱的树木也会被剔除掉,将更多的空间和资源留给健康的树木。
人类肆意破坏掉了白蚁苦心经营的森林,然而在白蚁眼中人类的木结构建筑也不过是堆积成山的树木尸体。为了让这些死亡的树木重归大地,白蚁在昔日森林的废墟上重新开始工作——就这样它们成为了人类眼里的大害虫。
出于经济考虑,对取食人类房屋的特定白蚁种群进行防治是正常且必要的事情,我自己也参与过相关工作。但把白蚁抹黑成吞噬森林的害虫就是胡扯八道了。
而在白蚁维护的森林里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穿山甲呢,因为一个莫名奇妙的理由被大肆屠杀之后,又被冠上了一个“森林卫士”的头衔,说它们可以保护森林不受白蚁破坏。简直好像如果没有这个头衔,就有理由把它们全吃光一样。(编辑:游识猷)
参考文献:
- Dangerfield, J. M., T. S. McCarthy, and W. N. Ellery. "The mound-building termite Macrotermes michaelseni as an ecosystem engineer."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 14.04 (1998): 507-520.
- Zaady, Eli, et al. "Consumption and release of nitrogen by the harvester termite Anacanthotermes ubachi navas in the northern Negev desert, Israe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5.10 (2003): 1299-1303.
- Davies, Andrew B., et al. "Termite mounds differ in their importance for herbivores across savanna types, seasons and spatial scales." Oikos (2015).
- Freymann, Bernd P.,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ermites (Isoptera) for the recycling of herbivore dung in tropical ecosystems: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5.2 (2008):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