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徐渭书法风格中“气”和“色”,兼谈书法艺术两重境界的成因
徐渭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在书法史上,徐渭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在书写基本功的基础上,以“色”和“气”而立足于书坛之上。徐渭遍学古人,曾涉及钟繇、二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怀素、张旭、米芾等人,可以说,他的书法功底十分深厚,风格独特,成为后世学习书法无不涉及的对象。
“色”与“气”
“色”是指书法中的本色、真情等。刘熙载说:“人尚本色,诗文书画莫不然。太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二句,余每读而乐之。”“色”,即真性情,是一个本质的问题,是艺术究竟如何表现,又要表现什么的根本问题。
“气”是指书法中的气势、气度、气韵、气质等,石涛曾说:“作书作画无论先辈后学者皆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成书画。”“气”是在“色的基础上将要显现的精神境界,可见“气”在书画作品中的一个看不见、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以知道,书法中的“色”是根本,是架构,是基础,而“气”则是作品散发出来的艺术性境界。“色”与“气”是相辅相成、互不相离的一对连理关系。
徐渭书法中的两重境界
徐渭的书法从本色上看,贵真、贵情,这是因为他的狂草作品豪放不羁,“不管不顾”,只有自我,这是他给欣赏者最初的印象,但是,如果从书法本质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话,徐渭之所以能站在书法之林中,也是因为这个本色的原因。我们知道,徐渭擅长五体,遍学古人,可以说是诸体皆能的一位书家。王澍曾说:“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京兆(徐渭)书法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以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了解徐渭书法的本质,必须对他的学书过程以及他在明代书法史上的变革地位上加以认识。前人不论是二王,还是张旭、怀素等人,他们所创造的书法风格在笔法、造型等方面各成一体,但徐渭对前人的书法从根本上都有所深入,可以说,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是真正的融百家之功的人,具备“明第一手”,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在他的狂草作品中,我们似乎能看到“百家”之影,并且把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观察徐渭的作品,我们也似乎能感受到钟鼓齐鸣,丝竹并奏的艺术场面,从总体上来说,这就是徐渭的书法本质。
另外,徐渭在明代书法史上也是一位大胆的创新者,他面对书法低迷的现状,作为一位书家,徐渭审视的是书法历史与变革的大命题。由于徐渭悲惨、孤独的一生,他的性格、命运等都出现了若干次重大变故,这对他的艺术创作都带来的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他留给人们的是他那内心深入的情感抒发与大声疾呼,点画之间似有凄喊,章法当中伴随“迷乱”,他是在用情写字,用心呐喊。这是徐渭书法中的“性”。
徐渭书法本质的成因
我们在谈到书法本质的问题时,可能会有人感觉书法的本质就是如何写字、如何继承的问题,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就是书法的创新问题。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诗文、书画、音律、戏剧等,并且对每一个专业都十分精通,他的诗文被誉为明代三才子,在绘画上,工笔、写意样样皆能,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最为可贵的是,徐渭能深入古人,并且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他所创立的“泼墨大写意”创作方法直至今天仍被人们所学,书法上的“放野千里”的书写形式到今天也没被世人所突破。
徐渭之所以在书法上有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他是一位“复合型”人才。他自幼学文,六岁学书,十岁作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天才”等。在书法学习方面,他坚持从魏晋唐宋到元明,凡涉及书法的,无所不学,所临前人作品几乎惟妙惟肖,有时甚至以假乱真,可以说,徐渭的书法临摹水平是非常高的,由于对前人作品的深入学习和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涉猎,他的书写能力十分高超,奠定了他对毛笔的驾驭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基础。
在书法创造方面,徐渭师古而不泥古,反而,他有着十分超强的创新能力。由于明代书法大兴“馆阁体”,但面对书法如此低迷的不振的现象,徐渭感到有责任扭转这样的局面。因此,徐渭所创造的“乱石铺街”的书法风格呼啸而出,引领了当时书法朝着多元化、新奇化的方向发展,打破了明代书法沉寂而一蹶不振的低落局面。明代学者袁宏道称:“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徐渭)书决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矣!”这是对徐渭书法的真切肯定。
徐渭的书法本质,并不是指他的一个书写能力的问题,虽然他遍学百家,练就了高超的技法水平,但他仍有“总百家之功”的能力。人们往往在考察一个人书法水平高低的问题时,还会用创新思考来衡量书法的总体水平,而不是单纯的考量某一个点或面,是对包括人、才、思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这才是书法的本质,也是徐渭书法本质的成因问题。
徐渭书法“气”的成因
谈起书法中的“气”,一定要把它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果单独认识气,它可能只是书写技术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书写能力,如点画中的“骨力”、笔力,章法中的气势、布白,以及由时间延伸出来的空间关系等,但是,这种“气度”是来源于人的内心,来自人的情感世界。书法中的“气”给人的感受就是书写者在创作作品时所“映射”出来的艺术性境界。北宋苏东坡、黄庭坚等人都很注重书法中的“气”,他们创立了“宋尚意”书法思想,而“意”也是由人的修养与情操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徐渭书法中的“气”,除了在书写技法中的驾驭能力和他自身修养水平外,更多的则来自于他的人生经历与悲惨命运。
作为古人来说,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中榜的人,则会为后面的前途奠定好的基础。徐渭与其他同时代的人一样,都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不同的是,别人可能一两次就能中举,而徐渭一生八次考试未中,试想一下,这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结果又会给人的内心带来什么感受?虽然徐渭一生饱读诗书,但面对考试却连连失利,在他的内心深入一定会积怨下来深厚的愤懑之情,表现在书法的创作中,也一定会把内心的那些苦闷、烦恼倾之于纸面之上,纵观徐渭的狂草书法作品,这些“气度”与情况无处不在。
另外,还有徐渭命运坎坷、多舛,先后家产被霸占、妻子早年去世、家破人亡,为了生计他又背井离乡,以及后来的被迫入狱、多次自杀、精神发狂等,在这样的情景下,对于一个满怀大志而不得的人来说,是何等的悲伤与凄凉。我们察看徐渭书法的时候,似乎可以联想到他悲惨凄凉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也许他的作品中时时都有这种“发狂”的情感,处处都有“自杀式”的书写方式,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情感”,才形成了他那种“用笔狼籍、乱石铺街”的艺术风格。
明朝大臣梅国桢评价徐渭:“文长病奇于文,人奇于时,诗奇于字,字奇于画,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这也许是对徐渭最完整而精炼的概括。
欢迎关注,书法知识持续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