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越剧演出广告看越剧发展(一)三十年代
这部分演出广告是1930年,直至1949年5月27日为止,每一年在《新闻报》(《申报》,日后的《新民晚报》)上所登的越剧演出广告。基本囊括了整个越剧相对有实力或比较完整的团体的演出广告,可以想象即便在别的报纸上也有相应演出广告,估计大多也有重合。
由于演出代表着剧种最根本的生命力,因此,可以从中较为完整地借鉴到越剧这个剧种在上海的发展史。
我非专业,所以仅从越剧业余爱好者和历史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看这些广告里所透露出的一些有趣之处,聊以共飨。
早期男班合影
越剧在上海的发展总不外如下几点:
一,演出场地;
二,演出规模;
三,演出剧目;
四,剧团和主演。
1930起,男班越剧——当时叫什么呢?有一则广告上称“绍兴文戏”,应该就用这个名称来打天下的了。
1931年12月”小世界“一期广告上,看到了”文武越剧“字样,后面也时有出现。
演出地点,则主要于游乐场,如赫赫有名的“大世界”“小世界”“娱乐世界”“新世界”等。笔者记得至少十年前,大海大世界还有越剧演出,随到随看,不需另外付钱或仅付极低价钱可看的形式。
做个比方比较容易懂,就像百货商场,里面什么都有,你的这个柜台不一定有名气,但是百货商场保证了流量,只要确实有拿得出来的一些玩意儿,那么柜台主打的品牌长期自可立名。
次之及茶楼。广告里最早可见的茶楼,如“浙江第一茶楼”,1930年演出就已经出现了。“宝兴”和“先施乐园”,大抵也不脱游乐场和茶楼这一类。但在起初几年,游乐场广告天天有,茶楼(茶园)广告极罕。1933年出现了戏院名:福星、天海。
附资料原注(1933年):
附记:10月10日越剧有10付戲班演出,(永安遊乐场尚不记在内)(5付遊乐场,5付戏院和茶楼演出)
其时,京剧有12付戲班演出,计有遊乐场、小世界、大世界、福安、新世界、大千世界、新新花园、永安天韵楼、先施乐园、天蟾舞台、共舞台、三星舞台(13日广告,牛庄路)。
绍兴大班二付:远东越剧场、福星越剧场。
申曲除部分遊乐场外,尚未见戏院、茶楼广告。
再记:从全月看,有11付。
又记:有12付,加永乐。
——似可见此时绍兴文戏和绍兴大班有混合演出的情况。
【另据本人看到过的图片,直到三十年代末,绍兴大班和绍兴文戏在特定刊物上,广告还在一起。】
比如象这样的,多半就属于和绍兴大班一起演出。
永 乐 茶 园
敦请新世界全体文武绍兴班
秦 樊 筱 高 张
月 笑 月 兴 瑞
峰 倩 红 荣 丰
常见主要演员有谢璧云、支维永。很多并没有放名字,但当然也不止这两位,我只是似乎在越剧史的资料上面看到过这两位的名字。
他们是越剧勇闯上海滩的第一批前辈了。
有意思的是1933年1月永乐茶园演员:吕福珠、许菊香、程兰仙,这几位似乎是女性?【尹桂芳传记里有个对她很好的大姐姐姓吕,仿佛就是这个名字我记不清了】
除此之外其他出现的演员名仍以男性为多。
1934年永乐戏院广告证实了我的猜想,上述确实为坤角
永乐戲院 绍兴坤角
姚 竺 竺 魏 王 王 吕
蘭 凤 林 银 小 凤 福
娟 香 芝 花 凤 琴 珠
定名绍兴文戏,一开始就和绍兴大班拉开界线,体现了同而不同。
都是绍兴本土地方戏,但绍兴大班系统性为主,比较正规和古老,绍兴文戏更有民间气息,路子上以文为主,题材也多取古话村言,活泼灵动有生机。
但在演出形式上,包括贴目办法,完全学习京剧、绍剧(绍兴大班)等成熟剧种。基本一天一场,日夜换剧目。
姚水娟、商芳臣《连环计》
从剧目上来看,它可能也以小旦和老生为主,所演的戏部分与京剧重合,借鉴较多,例如早期剧名《烧骨记》《桂花亭》《合同纸》《封神榜》《飞虎台》《杀子报》《红鬃烈马》。
当然也有江南地方特色,如《碧玉簪》《珍珠塔》《玉连环》《双珠凤》直到《十美图》。
也可以看得到,在文戏思路下,小生是比京剧更重要些的,但相对来说,地位不及小旦,挂牌甚至可能不如老生。
参见广告
永乐戏院 绍兴坤角文戏
老生 花旦 小生 悲旦
任 章 魏 魏
爱琴 丹桂 美贞 美雲
从女班也可略见这种特色,早期女小生的数量和名气,与花旦不成比例,作为后起之秀入沪较早的徐玉兰和商芳臣,则都以文武老生挂头牌。
萌芽期越剧和京剧最不像的大概是从一开始,男班算起,越剧就比较少碰三国戏水浒戏和宫廷戏,大多走的旧传奇或评弹话本里的路子。
——也即很少历史剧,即有宫廷戏也止于《王华买父》、《三看御妹》、《昭君和番》等一衣带水的型式。后者如《刁刘氏》《玉蜻蜓》等很显然都取材于弹词话本。
1932年5月《汉光武》的出现相当亮眼。
徐主兰小姐
整个30年代,可算越剧的草莽时期。30年代中期以后,男班和女班共存,渐渐男班为女班所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越剧十姐妹最早到上海的(或领衔到上海的),大概要算徐玉兰。
1937年5月1日,东安剧社演出于老闸大戏剧,主演,徐玉兰、汪笑真、钟云香、杨柳青、吴月奎、周月英、吴素华,鲍恒桂、梅月楼、汪如亚。
其时出现与大中华戏院绍越混演的情况。
同年6月转至大东越剧场。
演出剧目有《三戏牡丹》《梁山伯》《双金花》《玉连环》《文武香球》《生死牌》等。
此时徐应以老生挂头牌。
差不多同时期竺素娥、商芳臣、孙妙凤等领衔的素凤舞台,在老闸大戏院演出,看班名,孙妙凤大约头肩旦,因为以前广告的排序和我们现在概念似乎也有点不一样。
商芳臣出道也很早。所以也可见徐、商两位老生挂牌,并非出于偶然,当时对于老生确实比较看重,但越剧以文戏为主,再加坤班特点,女小生的出头在所难免了。
38年仍有男女班双峰的架势,39年男班已极罕见,接下来,大抵退出越剧历史舞台了。至此剧场演出也逐渐多起来了。
【支维永这一班生命力很顽强,1930年首见,至1939年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