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文教学的一种不良趋向——与温儒敏先生的商榷
来源:今日头条、教育金点头条号
昨天我在“今日头条”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语文教学的一种不良趋向》,引起不少朋友的关注与评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大量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在全国都存在。有资料显示,这与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有关言论有一定的联系。我查了一下网上相关资料,温先生关于语文课改的一些言论确实比较超前,也很偏激。他说,“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差距,还要靠阅读速度,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现在你的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语文教学的病症在哪里?......这就是读书太少。“语文教学的“药方是什么?(在语文教材)编排上下猛药。””考试倒逼你读书。“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因此,部编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量,必背篇目从14篇,增加到了72篇。数量上增加了5倍多。
我在《语文教学的一种不良趋向》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什么不考什么”;二是大量增加课外阅读量。实际上也是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语文教学中”轻课本、重课外”的一种极端趋向。
这种趋向是怎么来的,这就跟温先生的相关言论有关了。
我想就几个问题与温先生商榷一下:
一、说现在学生读书太少,依据是什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在教育上,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直接表现在对教育的投入上。可以说,现在学生的阅读材料已经有了极大的丰富,可以说,有看不完的书籍。
我生活在苏北水乡一个偏僻的村子里,那是一个有四个生产队聚居在一起的大村子。学校就在村子正中间。小时候,我们想读课外书,但是全村子也找不到一本所谓的课外书,只能偶尔跑去大队部看一看《新华日报》。像《岳飞传》《杨家将》等都是在学校的广播里听单田芳老先生讲的。《封神榜》《三侠五义》是听说书人唱的。
而现在,谁家没有几本书呢?有几个家长舍不得给孩子买书呢?说现在学生读书少,您可能真的是坐在书房里呆久了。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不缺书读,也没少读。
二、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一味增加课外阅读量,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
温先生,你是研究现代文学的,你是这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这是不容置疑的。你的专业素养是没的说的。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很显然,您的某些观点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特别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表现在阅读上,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适合大量阅读,也有兴趣去阅读;有的人读一两本课外书,也有很大的收获;也有的人,不喜欢阅读。一味地增大阅读量,违背教育的差异性原则。
您说了,高考“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您知道这句话的后果吗?我们的老师就要为消除这15%而加倍努力,就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您知道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有多重吗?您知道孩子们披星戴月做作业吗?您知道孩子们想睡个自然醒是一种奢望吗?
三、单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问题也是违反教育的原则的
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温先生是部编语文教材的主编,可能考虑的问题会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海量阅读“”无边界阅读“对语文学科很重要,对学好语文也很重要。但是,您要知道,学生不光是要学习语文学科的。还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这些学科都是要考试的,也是很重要的,您能说哪个学科不重要吗?
如果其它学科可以不学,孩子们就节省了大量时间,海量阅读是可能的。
试想一下,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学好数学也很重要。数学老师是不是就要用海量习题,加强练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呢?
其它的学科是不是都可以去”海量“呢?
四、不能把个人想法、意志转嫁到中小学生的身上
温先生,您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是阅读的受益者。不知道您的阅读积累是不是都是在中小学就完成了的?对于您来讲,确实,阅读带给您的收获太大了。但是我想说的是,不否认阅读的意义与作用,但是,过分夸大阅读的作用有科学依据吗?
人在学术上的成功,只是少部分的案例,大部分人成不了专家、学者、教授。把少部分的成功案例运用在全部人群身上,显然是错误思维,犯了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
我是坚决反对不经过论证,就把个人的想法、意志转嫁到中小学生身上的。您可能本意也不是这样的想法。但是,您是一位有影响的专家,更有一个”部编教材主编”这个特殊的身份。要知道您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全国语文教学界。因此,慎言慎行恰恰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应该做的。
以上想法,仅仅是商榷,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有冒犯之处也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