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句读

🌳【何为句读dòu读dú书法?为什么要用句读dòu读dú法读经典?】

宋代的苏轼有首诗中就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dòu深思子自知”;在大家熟悉的《三字经》中更是阐明: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dòu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古之经要均以读dòu入,何为读dòu?何为读dú?

【读dú】

1、照着文字念

2、阅读看书或文章

3、上大学为读大学。

【 读dòu 】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时,完整的长句或小段的停顿称为“句”,“句”中的小停顿称为“读dòu”

在百度搜一下会有这样的解释:

1.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2.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对于句读《论语》的过程中除了要吻合一口气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外,还需要在一句话中安放内在的节奏、韵律以解决能够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问题。不能像诗歌一样专门配乐章来传播,就只能在文字声韵上下功夫,做到声韵的承转起合、抑扬顿挫,于是他们利用虚字在一句话内创造出大量的小停顿、小间隔,利用这些小停顿、小间隔完成一句话内的声韵、节奏的起伏变化叫做'读’。所以,《论语》以行气为核心基础(句),配合声韵、节奏的变化起伏(读dòu),完成了其特有的'句读dòu’法。

所谓的句读dòu法,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一口气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同时独立拥有完整的韵律、节奏。如此高的要求导致《论语》的记录方式很特别,一口气就是一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又拥有一个独立的韵律,被后人称之为语录体。但大部分人只看其外形不知其魂,所有模仿这种语录体的后世大师们都无法做到在一次对话中以一口气行完所有的意思与韵律!他们利用虚字做到了节奏与韵律的把控,但似乎很难在一口气内表达完所有的意思,往往一个意思的表达需要更换很多口气。渐渐的,后世学者不大提及'句’与换气的关系,只着重于断句、停顿的'读’,于是,中国人便是以'读dú书’成为学习的主流方式,而'句读dòu’反而成为了小众。

不是经典绕口难读,经典自诞生开始,一定留有其快速进入的大门,因为在当时,尚无纸张,只有会背诵,才可以带的走,才可以是自己的经典。历次焚书无果,因已深深烙入儒者的生命深处,剥之不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