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唤醒城市记忆——平城乡地名简介(二)

平城  在杞县城西北15公里处。30个村民组,978户,4894人,耕地4105亩。乡、民政府,平城东村、西村村委会驻地。

明初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为人公正,人称“平如秤”。因此以“平秤”名村,亦称平秤,清讹为平城。

聚落矩形,面积1平方公里。纵横主街各两条,相交成“井“字状。后街为乡直机关驻地。东西大街两侧设有卫生院、供销社、商店、食品经营处、机械修配厂等。西北角有经联社、农机管理站;西街有面粉厂、鞋厂等。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街道布置严整。

居民以农业为,土质西、北部为黏土,余为壤土,土地肥沃,机井81眼,主产小麦、棉花、五米、红薯等作物。

小学1所。初中1所,卫生院1处,卫生室2处。

213省道经此,班车通县城。

  在杞县城西北14公里、平城南1公里处。9个村民组,589户,2936人,耕地2671亩。聂庄村委会驻地。

明洪武年间聂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庄,故名。

聚落东西狭长型,面积53.4万平方米。纵横主街道各两条呈“井”字形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西部为壤土,其余青沙,机井36眼。主产小麦、棉花、红薯等作物。名产粉皮、粉条,色泽好,韧性强,耐煮,适口,畅销城乡。

小学1所,卫生室4处

213省道经此可通县城。

刘庄  在杞县城西北13公里、平城南1.5公里处。5个村民组,295户,1479人,耕地1100亩。刘庄村委会驻地.

明崇桢甲戌状元刘里顺于此建庄,故名。

聚落狭长型,面积17万平方米,东西主街2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14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棉花、花生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北抵213省道,葛岗一平城大路经村东侧。

尹庄  在杞县城西北13公里、平城南1.5公里处。5个村民组,29户,1147人,耕地816亩。尹庄村委会驻地。

清代尹姓于此建庄,故名。

聚落矩形,面积14万平方米。纵横主街相交呈“十”字形。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12眼。主产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北抵213省道,葛岗一平城大路经村东侧

铁梨  在杞县城西北13公里、平城南1.5公里处,2个村民组,213户,1067人。耕地690亩。铁梨寨村委会驻地。

明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落户。宅外密植铁梨树,故名。

聚落矩形,面积20万平方米。纵横主街相交呈“十”字形。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5眼。主产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

在杞县城西北13公里、平城东南3公里处。15个村民组,542户,2711人,耕地2920亩。慈母岗村委会驻地。

唐代此岗建有慈母寺,后人依寺建村,名“慈墓岗”。清代改“墓”为“母”,故名。

聚落矩形,43.4万平方米。2条东西主街与3条南北主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沙土,机井19眼。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3所

北抵213省道

王庄  在杞县城西北10公里、平城东南5.5公里处。5个村民组,266户,1334人,耕地1057亩。王庄村委会驻地。

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

聚落呈直线形,面积14.4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机井3眼。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田庄  在杞县城西北10公里、平城东南5.5公里处。2个村民组,69户,354人。耕地443亩。属王庄村委会辖村.

明洪武年间,田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繁衍成村,故名

聚落呈矩形,面积22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机井2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作物

为清顺治怀远将军杜文灿、武进士甘肃省总兵杜彪、康熙武进士湖广荆州守备杜斌故里。

大路北抵213省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