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人生只合住南浔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元代大诗人戴表元,诗中这样盛赞湖州。
而湖州的美,藏在南浔。
深秋的一天,与友从上海来到南浔古镇,探寻南浔之美。
南浔古镇,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整个景区共分三大块。第一块有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古镇的布局,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沿十字河两岸,傍水筑宇,沿河成街。
沿河两岸,又藏着多处私家豪宅和江南园林,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江南特色。
走进这个七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小镇,就被它独特的气质吸引了。
江南古镇,去过不少,周庄,西塘等,然而,最让我心动的,还是南浔。
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足以证明,为何把南浔称为江南六大古镇中最富庶的古镇。
进了景区的大门,第一站先去小莲庄。
小莲庄是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花园,位于鹧鸪溪畔,始建于1885年。
此刘墉,非朝廷为官的那个刘墉,只是重名而已。
步入园内,只见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真的享有“虽有人作,宛如天开”之意境。
因为刘镛喜欢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湖州莲花庄,爱屋及鸟,所以,就给自己的庄园,起名“小莲庄”。
小莲庄内园,有一座由太湖石堆成假山群,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中间是一个占地十亩的荷花池,一棵百年紫藤守护在荷花池边。
可惜此时已是深秋,池内残荷败叶,几许萧条,无法欣赏到荷花胜开,鱼戏莲间的美景了。
出了小莲庄,步入刘氏家庙,庙前有两座御赐牌坊,东面是积善牌坊,为清光绪皇帝所赐,西面是贞节牌坊,为清宣统皇帝所赐。两座牌坊,古朴沧桑。
刘氏家庙的正厅,悬挂着“承先睦族”九龙金匾,是宣统皇帝所赐,内设三坛,供奉刘家历代牌位,家庙的规模,十分气派。
刘家历来注重教育,修建的藏书楼就是例证。
跨一座秀气的小桥,前面就是藏书楼,掩映在幽静的园林之中。
1924年,刘镛之孙刘承干,花巨资建成嘉业藏书楼,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作为私人藏书楼,规模如此庞大,十分罕见。
张石铭旧宅,号称江南第一豪宅, 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东西各式楼房,共150间。
前进是二合院,是正厅,主要用来接待宾客。二进是一厅两厢,称小姐楼,或称女厅,楼下接待,楼上居住。三进是家人休闲品茶聚谈之处。四进是一幢红色砖瓦砌筑小洋楼,是家用豪华舞厅。五进为后花园。
置身其中,张家的富贵,扑面而来,无不感叹豪宅的雍容华贵。
看房子的建造,就看出主人的格调和品味。小到图案、花纹、地砖,大到门窗、梁柱等等,处处蕴含浓浓的文化气息。
出了张宅,坐着摇橹船,去张静江故居,船儿在水面轻轻划过,留下圈圈涟漪,一船看尽两岸景,随着两岸的景色变换,带给游人别样的心境。
张静江故居,位于镇的东大街,又名尊德堂,故居是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
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筒式火巷。二厅、三厅里,有其家族介绍,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还有许多名人的遗物等。
出了张静江故居,拐过一个弯,就是经典的百间楼。
百间楼,当地传说,是一个明代大官嫁女,陪嫁一百个丫鬟,而南方是南浔富豪,就临河建造了一百间房子,供丫鬟居住,所以成为百间楼。
一百间房子,临河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河边石阶,雕梁画柱,倒映在水中,站在河桥上,远远看去,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装扮着古镇,醉了游人。
徜徉在古镇,透过历史的斑驳印痕,不仅领略了古镇美,还感受到南浔人的远见卓识,嗅到了他们的浓浓家族文化,以及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就是他们的教育格言。
南浔古镇,崇文重教,他们富了之后,不惜斥巨资建藏书楼,办学校,造福乡梓。
“四象”之首刘镛,极力教子读书,儿子刘锦藻继承父志,建小学,供孤苦儿童免费就读,倡议举办高等工业学堂,培养工业技术人才,设立奖学金,奖励录取的考生等等。
古镇在商业气氛中,仍保存着原始的生态环境,这里没有店铺林立,没有过度的商业化,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古朴的院落,古老而别致的石拱桥,沿河的小巷,感受着古镇的气息。
漫步在古老的沿河街上,看到刘氏梯号,辑里湖丝馆,求恕里,张石铭旧宅,等历史遗迹,依稀可见当年古镇的繁华。
漫步在婉约秀美的古镇,感受着深邃历史文化韵味,听着古朴的吴侬软语,深深地陶醉了。
套用诗人的那句,人生只合住湖州,以我看,真不如,人生只合住南浔。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