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需要独处?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560 篇文章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平台 CEO,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高管,著有畅销书《职得》《故事力》。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EmpowerLeaders)。
最近我因为刚从国外回来,要在上海的酒店集中隔离。每天门铃一响不是来查体温的,就是送饭和快递的。
最神奇的是,每次我听到门铃,冲到门外时,从来看不到人,只看到东西放在门口的小桌上,偶尔几次能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的背影。
很多人都觉得集中隔离像蹲大狱,一个人肯定特别孤独。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独处也很难得。
因为像很多人一样,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在客户面前,我是善解人意的乙方;
在公司,我是果断决策的老板;
在家里,我又是操心的老母亲;
……
而正如叔本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学会独处,反而可以让你更不“独”!
▲ 图源:美剧《欲望都市》
01
从学习独处开始
前些天看脱口秀大会,梁海源吐槽他妈妈的催婚理由竟然是:如果不结婚,死了都没人发现!
人们常常误解了“独处”与“孤独”的界限,总将独处与寂寞无助的状态混为一谈。
独处是主动的选择,一种状态。孤独是被动的体验,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和有没有人陪并没有关系。一个人也可以很快乐,两个人也可能很孤独。而且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人越多,反而越孤独。
因为人越多,越需要展现自己的社交人格,压抑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则会在喧嚣中迷失了和自己的联结,从而感到孤独。
于是,有些人不停地工作,企图靠忙碌来逃避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有些人则把自己投入到一段接一段的感情中,靠亲密关系中的激情填补内心的空虚;
……
这样的选择并非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而是基于对孤独的逃避。
林语堂说:
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但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所以说,孤独的本质是一种匮乏感。匮乏的不是有没有人陪,有没有事做,而是作为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 — 爱、归属感和意义的缺失。
无论工作有多忙,恋爱谈得有多轰轰烈烈,我们都永远无法通过逃避来获得爱、归属感和意义。而这些,可以先从学习独处开始,在独处中找到内心丰盈的感觉。
▲ 图片来自网络
02
然后开始享受独处
有很多成年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开车回到家,不想马上上楼,而是愿意在车里坐一会儿。关着的车门暂时屏蔽了外面的喧嚣,那短暂的独处,虽然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却能给自己一些勇气,去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
我不享受孤独,但我享受独处。因为,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展开一场对话。
在这个对话中,你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需要让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慢慢冒出来,让自己听到内心的声音。这个对话的意义在于和自己建立联结。
就像瑜伽是和自己的身体建立联结,独处,给你一个机会和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结。但前提是,你要允许这种联结发生。
有的人独处,只是单纯的一个人发呆、松懈,毫无目的,浑浑噩噩;有的人,却能利用独处的时间,整理思路,保持清醒。前者只会让生活越过越糟,后者却能让自己越过越好。
尼采曾经说过:“当一个人不能忍受独处的时候,其实是不够爱自己。”
因为真正爱自己的人,会经常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
我们习惯对自己爱的人有求必应、嘘寒问暖:“你需要点儿什么吗?”“我能为你做点儿什么吗?”却忘了这一生的最爱应该是“自己”才是。
想想看,你上一次对自己嘘寒问暖是什么时候?我就决定用这隔离的 14 天好好地善待自己。
虽然我住的隔离酒店硬件条件着实一般,发霉的壁纸,鼓着大包的地板革下面破旧的地毯顽强地从破洞中钻出来,家具上落着一层灰毛,但这丝毫不能阻拦我泛滥的小资情调。
我用消毒纸巾把房间打扫干净,打开精油香薰,做瑜伽,冲咖啡,还买了鲜花让房间里有些生气。
对了,我还约了我的教练,帮我梳理思绪,安排好这 14 天的工作。是的,我也需要赋能。因为我的工作是赋能他人,如果自己都没有能量,怎么行?
我们需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不能爱自己的人,是没有能力爱别人的。
就像飞机上的安全提示,要先给自己带上氧气面罩,才能帮别人带上。
爱的本质是联结,不能和他人建立联结的根本在于和自己没有联结。在独处时,我们就可以重新和那个被忽略的自己建立联结,然后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 图源:英剧《憨豆先生》
03
如何享受独处?
和自己独处的能力,肯定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记得小时候,被老师强行要求睡午觉,我睡不着,翻来覆去,一会儿又去捅捅旁边的小朋友。事实上,睡觉就是我们身体在强迫我们独处。
当你感到疲惫的时候,是你的身体在给你发送信号,需要睡觉啦!而当你感到焦虑、烦躁的时候,其实也是你的内心在提醒你,需要好好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啦!
然而,很多人却以为只有吃吃吃,买买买,或者找朋友喝个一醉方休才能排解烦恼。殊不知,这时候,也许给自己创造一些时间和空间,什么都不做,就安安静静的独处才是最好的办法。
有人可能会说,经常独处的人会不会越活越“独”呢?其实,“独处”是两个字,关键在于“处”,而非“独”。
▲ 图源:英剧《憨豆先生》
有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独处”的概念,指独处应当是主动选择的,“独”不是目的,更好地关注当下的自己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