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写论文吗?”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
写作也许是能让人受益一生的技能。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看图写话,经历初中、高中的作文训练。但是及至研究生阶段,不少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仍然堪忧,套路作文、缺少逻辑、引用不规范、甚至东拼西凑……
当大众为高考作文评价导向、中学作文教学争论不休时,不少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近年都已开出面向全校学生的写作课,无一例外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
开设这类课程的老师来自各个学科。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马臻也是其中之一,他开设的“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课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写作和通俗写作的问题。在他看来,大学开设写作课已成一种刚需。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主动摆脱应试作文的窠臼,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能力。他的同事,哲学系的郁喆隽更是追溯到,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还在于为应试而长期“操练”的“药丸式”阅读。
——编者
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看着眼前这份被各种颜色高亮标出的查重报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幸亏这篇论文被编辑直接“枪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不禁责问涉事博士生: “你会写论文吗?”
谈到自己的 “写作史”,这位博士生以一种 “无辜”的眼神看着我。他告诉我,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老师给他们推荐一些范文模板让他们揣摩、套用, “这样高考作文至少不会得低分”。他在另一所高校读硕士时,周围研究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当时的导师就让他们参考、模仿一些写得好的科研论文写出论文初稿,然后由导师再仔细修改。
事实上,我在教授研究生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写作文的能力都不具备,我得费力地向他们强调 “写作切忌平铺直述、记流水账、漫无边际” “要言之有物,有故事或者故事的片段”“文章要有褶皱、有立体感、有味道”……
研究生本该习得很强的论文写作能力,高超的写作技能也是今后职业发展的“助推器”。但理想和现实之间似乎隔着一条鸿沟,现在大学的老师也得承担帮助学生跨过这道鸿沟的责任。
中学套路作文习惯拖了研究生学术写作的后腿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好几位学生都曾提及类似的 “套路作文”经历,令我感到匪夷所思。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上海读中学时,从未读过作文集,也无作文模板可套用,无非是初中时看《少年文艺》,高中时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收听广播电台 “今日论语”评论节目,还通过办校报、勤练笔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的作文曾经常得满分,被拿到各个班级宣读,还多次获得作文比赛的奖项。
当然,中学时作文写得好,读研究生写科研论文不一定能 “如履平地”。当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第一次写那种印出来只有两页的“快报”时,我停下实验,专心写了一个月,第二篇论文又写了一个月。期间经历的反复改稿,简直快要让我“衰竭”。
如今,学生们在中学期间经历了更加“严格”的作文训练,但现在的研究生写起论文来,却仍然毫不轻松。
论文的引言部分人云亦云,而且整篇论文像是流水账,既没有“故事”,也没有深入的学术讨论。至于英文论文,虽然很多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写出的英文科研论文甚至连语法都不通。在我历年指导的近20名研究生中,论文写得令人满意的只有一位——在职攻读博士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其他学生的论文,往往需要我改很多遍才能投稿。
我认为,实验的点子、实验结果和论文写作对于论文发表来说,缺一不可。我身边的同行也都有共识,但很多研究生还是不重视论文写作。我曾经在论坛上发过一篇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帖子,有学生看后大为不解: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实验点子和实验结果,论文写作并不特别重要——只要句子通顺、读者能看懂就行了。如此强调论文的写作,岂不是在宣扬“文学霓虹灯”?遇到这种论调,我真是哭笑不得。
学生会考试并不代表会写论文
通常认为,研究生写不好论文的部分原因在于学生读本科时一般不再学习语文。虽然本科生和高中生相比,阅历丰富了不少,但如果不经常练笔,那么自己的笔就“锈掉了”。而研究生写不好英文论文,是因为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教育中都是应试成分居多,学生会考试并不代表能用英文写好文稿。
当然,科研论文是一种需要专门学习的应用型、学术型文体。写科研论文虽然无需采用修辞手法,但需要很强的分析、归纳总结和逻辑表达能力。
我也曾经感到写论文难,后来提高固然一方面是因为熟能生巧,写多了就熟悉了。另一方面,我在学术生涯起始阶段曾经遇到几位“高人”,他们对我的指导,令我收获颇丰。
我的硕导高滋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她当时兼任几家学术刊物的编委,中英文写作水平都很高。课题组研究生把论文稿打印出来给她,她会重新阅读相关文献,然后拿出一刀信纸,花几天时间,用铅笔重新写英文稿,然后让研究生在电脑上把稿子打出来。她写的论文往往令人读来感觉 “珠圆玉润”。更有意思的是,她写累了,会走出办公室,把在实验室的学生叫过去面授论文写作之道,有时,她会兴奋地说 “又把这篇文章救活了”。我有幸成为她的“重点培养对象”。不过,当我毕业时,她告诉我,山外青山楼外楼,我还得在出国之后跟 “高手”继续学习。
2001年我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师从Francisco Zaera教授读博。从委内瑞拉到美国读博士并留在美国任教的他,兼任几家国际刊物的编辑。
第一次我将写好的文稿发给他,他用红笔把论文改得 “一片红”。我以为只要按照他的意见修改好就能投稿了。改好发给他,结果第二次收到文稿,又是改得“一片红”。他不但让我补充实验数据,还把我的文稿 “束之高阁”,等“冷处理”一段时间后再继续修改。一篇论文要改好几回才能投稿。我忍不住找他理论: “你改后,文章不还是表达我原先的意思吗?”他回答我说,他不能随随便便投稿,必须确保他改过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
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成为一种刚需
在美国做博士后时,我研读了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书,比如美国化学会编的《The ACS Style Guide(美国化学会风格指南)》、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W rite Like A Chemist(像化学家那样写作)》。读这些书使我 “开窍”,把写作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我还接触了一些关于通俗写作的书。
我坚持认为,写作是大学生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而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学生更要加强学习学术写作和通俗写作。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两者都需要准确、清楚、简洁,都需要有读者意识,把真实的信息高效地、有逻辑地传递给读者,并启发读者思考。而且,写科研论文,也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单词、句型就行,关键是要有学术性和逻辑性——知道这篇论文要配以什么样的讨论,知道论文里漏了什么文献,知道哪些学术观点是错的;知道以怎样的方式、先后顺序来呈现论文的各个部分,使论文能自圆其说而且让审稿人觉得论文思路清晰、实验设计巧妙。这些都离不开实操和学习。
2009年回国任教后,我迫切希望能开设关于论文写作的课程,但多次申请都没有获批,原因是“这些东西是技能,而不是知识”。但是,近年来,论文写作课逐渐引起国内高校的重视,我们学校其他院系也陆续推出相关课程。2015年我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申请到“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类课程”建设项目,获准讲授“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课。
这门课主要讲授科研方法、学术道德、论文写作、通俗写作、作报告、时间管理、职业精神、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至今累计有400多人修读,还做成了网课和暑期课程。我仿佛成了“公共导师”——把来自于各个院系、各个课题组的研究生凑在一起,给他们讲解科研和写作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论文写作这么重要?”“过了英语六级就能写好科研论文?”“英文润色公司能解决所有问题?”“论文写作是文学霓虹灯?”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的问题。
我不但把论文的各个部件“拆开来”给学生分析,写论文不要人云亦云——“如果别人这么写引言,你也这么写,你的文章就发不出”。我还会把作者与编辑、审稿人打交道的“秘辛”告诉学生,甚至当堂展示“惨不忍睹”的查重报告,警示学生不要抄袭剽窃。
这门课期末考核的要求是写一篇和课程相关的通俗文章。除了讲解学术写作,在课堂上我还亮出自己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兴致勃勃地讲解通俗文章写作,包括导语写作、文章立意、再现场景法、“藏舌头”、“形事情理典”等知识点。有的知识点(比如 “形事情理典” “三点一线法”),学生们未曾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听到过。
我鼓励他们,就像小孩学骑自行车,总要把自行车旁边两个辅助轮拆掉的,“丢掉模板去写作,你行的”!
作者:马臻(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编辑:李晨琰责任编辑:顾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