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态】日本铁水脱磷工艺发展综述

01

转炉铁水脱磷工艺的发展

1983年,川崎钢铁(现JFE钢铁)进行Q-BOP转炉铁水脱磷试验,利用Q-BOP的强烈搅拌能力,底吹氧气和CaO粉末。铁水(1370℃、4.5wt%C、0.2wt%Si、0.40wt%Mn、 0.14wt%P、0.02wt%)脱磷后的成分为3.7wt%C、微量Si、0.30wt%Mn、0.010wt%P和0.010wt%S,处理时间为3min,使用20kg/t CaO、3kg/t CaF2和6Nm3氧气,铁水温度没有下降。然而,在没有CaF2的情况下,很难维持P2O5和FetO的含量。

1979年,日本制铁实现了SMP工艺(最少炉渣精炼工艺)的商业化。该工艺先将铁水脱硅,然后在转炉内脱磷,从而降低了渣量。

神户制钢在1983年将“铁水预处理炉”商业化, 利用LD转炉作为指定的脱磷和脱硫容器。住友金属(现日本制铁)于1987年开发了SRP工艺(简单精炼工艺,渣回收工艺),即脱硅铁水和脱硫铁水分别在两个转炉内进行脱磷、脱碳,脱碳渣回收到脱磷转炉中利用。

1989年,日本制铁名古屋厂将一种名为“LD-ORP”(优化精炼工艺)的工艺商业化。该工艺先通过底吹石灰石粉去除铁水中的磷,然后再底吹苏打灰脱硫。2000年,日本制铁又开发了MURC(多精炼转炉),将脱硫后的铁水和废钢放入转炉脱硅、脱磷,排渣后脱碳,如图1所示。

JFE钢铁商业化了DRP工艺(双渣精炼工艺),如图2所示,将铁水和废钢送入转炉进行脱硅,脱硅后排出富含SiO2的炉渣,再进行铁水脱磷。硅氧化产生的热量可用于熔化废钢,排出富含SiO2的炉渣可降低CaO消耗。此外,还可以采用DRP工艺生产超低磷钢。

在铁水脱磷过程中,促进和控制FetO的产生,对替代CaF2的CaO的早期熔化具有重要意义。JFE钢铁开发了一种动态控制FeO产生的技术,FetO的产生可以通过测量氧平衡直接探测到,如图3所示。利用铁水脱磷数学模型量化FetO生成的影响,可稳定获得低磷铁水,如图4所示。2015年,西日本工厂(福山)第三炼钢车间安装了一台新转炉(330吨/炉),以提高采用DRP工艺的铁水脱磷能力。

02

铁水喷射脱磷法(鱼雷车、钢包)

助熔剂喷射法的优点是能促进瞬态反应的发生。T. A. Engh团队在短暂的反应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Ozawa团队、G. A. Iron、B. H. Tu 、 E. Kimura 、 Ogawa和 Matsumoto研究了喷射进熔池的微粒的行为。在鱼雷车脱磷,由于较小的自由空间,助熔剂喷射速度低,导致作业时间长。由于混合搅拌条件不足,顶渣与铁水反应不充分,存在死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喷射期间进行排渣和使用双喷射枪的方法。

目前的铁水脱磷工艺主要集中在转炉型上,转炉型的开发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转炉的翻转能力,因为LD转炉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氧气顶吹喷枪,与双渣法的区别如下:

(1)底吹可以促进反应,使铁水温度均匀化,缩短处理时间。

(2)与先进的脱硫工艺串联使用,扩大了处理前[Si]的浓度范围,利用硅的氧化热,可以提高废钢熔化能力。

(3)维持和控制渣中较高的FetO含量,促进脱磷。

(4)高温脱碳渣可回收利用,有利于CaO熔化,提高铁的收得率,减少产渣量。

(5)在脱磷吹氧过程中,可以回收转炉未燃烧的烟气。(唐杰民)

内容来源:http://www.worldmetals.com.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