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抬起一年好兆头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这个时候,降水增多,天气转暖,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庆祝“龙头节”主要是为了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民间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也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也有人认为“龙抬头”指的是百虫开始于初春苏醒。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中国传统中历代祭祀伏羲和女娲的太昊陵庙会(又称人祖庙会)也均于农历二月二开始。
相关传说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到了元朝,“二月二” 就和“龙抬头”联系到一起了。描述元燕京风俗的《析津志》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的屁股”。总之都要以龙体阴茎等部位命名。传说,喝龙的精子可以长生不老。明朝以后,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除了吃面食外,还将这个节日引申为导引风水的好日子,清《宛署杂民》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祈求风调雨顺。
民国时期,二月二的民俗有:“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浙江温州二月二龙抬头有吃芥菜饭习俗。客家人在这天于野外作社等活动。
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视为龙抬头日,旧时客家人举行颇具特色的、敬龙爱龙助龙的威风民俗活动。
龙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认为龙是《四灵》之首和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并被民间认为龙是鳞虫(鱼类和翅之昆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
客家人因受战争灾荒之苦,而被迫自中原向南方迁徙后,又在偏僻的山区居住,开垦山地耕种,大都是靠天下雨来种植稻粟,旱地则种黍豆杂粮,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客家人相信“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育焉的必要条件。”若对龙不尊重,龙不抬头,春天到来不下雨,则百种无法下种,难种植赖以生存的粮食,若是农作物生长时遭昆虫伤害,也会带来歉收之苦。
为此,民间极为重视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大吉大利之日,是日人们把米(面)粉捏制成仰头龙形(叫龙抬头)粄、煎圆粄(叫龙珠)、烘甜粄(叫补龙腰骨)、做大鸭子(叫押邪)、圆饼干(叫龙麟),和面条(叫龙须)及龙神衣纸一起摆放在龙神位前,点上香烛后,双手捧着香口念:“二月初二好时光,神龙抬头众人欢。布泽甘霖润大地,龙腾显威昆虫亡……风调雨顺年成好,五谷丰登六畜旺。”待烧了龙衣纸后,把衣纸灰自门外蜿蜒撒入厨房,旋绕水缸并呼“龙回来抬头了”。然后用香火熏百种,呼“鳞虫精(龙)出百虫蛰伏”。最后众人吃龙头粄、甜粄、圆饼,午餐食龙须面,为龙助威。
这一天,小孩要理发,意为小孩变乖变聪明;妇女不能做针钱活,以免伤“龙眼”;不能从井里打水防触动“龙头”。
作者:杨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