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个老农民 / 文 : 李晓伟
墨子是个老农民
李晓伟
(一)
“远钩之下而立朝夕”“衣褐带索”说的是他穿着破旧,绳索束腰;“腓无肱,胫无毛,摩顶放踵”说的是他身上没有肥肉,腿上没有汗毛,而且因为劳作而伤痕累累。
墨子是以一副老农民的打扮出场的,尽管他是贵族出身。但他一出场就不走寻常路,他当过牧童、学过木匠,经常背着干粮穿着草鞋走南闯北,活脱脱一个草根之人。
他开口自称“鄙人”,作为一名“网红大咖”,在当时,还没有人这样低调称呼自己。
但他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农民,这个佛系哲学家,在他的很多故事里,不炫技,不蹭热度,只有才能,只有满满的诚意与胆识。
他不仅自己低调,而且对自己的组织要求也很严格。他创始的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下属必须穿短衣草鞋,下田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
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必须服从“矩子”的指挥。“矩子”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这样一个严密而又苛刻的神秘组织,要搁到民国时期,暗杀起汉奸来,那可真是人见人怕,鬼见鬼惊。举例说明。
第四任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
怕了吧。战战兢兢有木有。
(二)
他最著名的事迹,实际上是与鲁班的一场纷争,就像那部叫《墨攻》的电影。
那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要替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
按说这件事与他老人家根本挨不上边,但坚守“兼爱”、“非攻”观点且执拗无比的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要去宋国拔刀相助,打抱不平。于是,他从鲁国出发,硬是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鲁班,展开了一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彩无比的现场演练和“纸上谈兵”。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鲁班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鲁班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重要的话说三遍。你攻,我挡。你攻,我挡。你攻,我挡。
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鲁班受不了了,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但我也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的侵略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说:好了好了,I 服了YOU,不打了。
这场战事,既不鸡汤,也不鸡血,既不优美,也不飘逸。但它真实、够劲儿,就像一碗清凉剂,灌进战事纷争的春秋战国。
(三)
墨子的主要学说《墨子》,据说不是他写的,而是他诸多弟子的著述集。在这部作品里,许多哲理和方法都用生产劳动来比喻,譬如造车、制陶、筑墙等,让他实干家与工程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墨子》,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长期劳作而又精通各种手艺的乡下老农攀谈,能听得懂他的方言,能闻得到他满身的泥浆和尘土,能看得到他精心制作的陶、车、房屋。
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派宗师、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也并不影响他写出了诸多兵书与工书,甚至不能影响他对许多问题的缜密的逻辑辨析,直至成为一种绝响。
值得指出的是,他几乎谙熟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在《墨子》一书中,他的“备城门”、“备水”、“备穴”等,与一代伟人毛老人家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绝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且说话算话,板上钉钉,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甚至拿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
这个生活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或鲁阳的老农民,注定一生在折腾。
(四)
并且,这只是开始。然而,他的学说始终没有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因为,学术上的优秀,并不代表政治上的优秀,人品与才华的优秀,也不能影响潮流的趋势和走向。他是一个异数。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是他对等级制度的抨击;《非乐》和《节葬》是他认为那是令人心疼的浪费与奢侈。他情愿让人“生不歌而死不服”,去过那种清苦孤寂的生活。但他恰恰忘了,“乐”是当时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葬”是当时传播礼仪的重要场合,更何况,他这个老农民只会算经济账,却不知道周代礼乐不是无谓的奢侈与浪费,而是凝结和辐射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和途径,是当时的政治、法律和伦理。这是要逆袭的节奏。
看到没,墨子的一生,都在专注于挖封建主义的墙角。
用通俗的话说:这人不分青红皂白,不擅长营造文明之象。更何况,他是一根筋。
他的学说与当时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为儒家学说经过几代的积累和沉淀,已具备了政治上的成熟的智慧。所以,两家之争很快结束,墨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一去就沉寂了数千年。
也就是说,读懂了墨子的人,不喜欢他的题材;而喜欢墨子的人,不认字,祖宗八代都是农民。
再好的传说,过了它所处的时代都会减分。只有人品,不管什么时代,都会发出永恒的光芒。
(五)
墨子的失败,归咎于他对等级文明既无深刻的批判,又无可替代的方案,只是做莽撞的勇敢攻击。只知道闷着头去做,却不知道在做什么。
他的失败,也不在于他的平民立场,而在于他的学说让统治者反感,让平民百姓不愿去接受模仿。归根结底,他的学说并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正逐渐发展的封建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财富资源的集中运用,阻碍着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统治者权威的确立。
大家做的事,不是岁月静好,就是杀人如麻;不是求仙问道,就是歌功颂德,但墨子却郁闷之极。
他是一个倔强的大叔。
他生在孔子死的前后,死在孟子生的前后,也就是说,他生活在孔圣人和孟亚圣的空档期,很奇妙吧。但他活了八十多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高寿。因为他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墨子虽然生活很马虎,但治学绝对严谨。他爱好和平,立阻杀伐,主张节约,崇尚兼爱,虽然为当时的统治者所发难,但直到今天,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穿越时空,我们仍能听到他洪亮的吼声:好,鸡汤你们来炖,鸡血你们去打,这纷争的乱世,就让我来熬一碗砒霜吧。
与这个时代,干杯。
作者简介:李晓伟,河南汝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中外文艺、当代文摘、作家文艺特邀专栏作者。
曾先后在汝州、郑州、北京等媒体任编辑、记者等。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近两千万字。
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小说《涮三国》两部作品,新闻评论集《话里有话》、散文集《汝风雅颂》、《浅斟低唱》正在结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