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489):里谈巷议——说“里”
朱英贵
今天所用的“里”字是个替代合并的简化字,它既是传统正体字“裏”(裡)的替代字,又是传统正体字“里”与“裏”(裡)的合并字。本文所说的“里”不包括传统正体字裏外的“裏”(裡),而仅指邻里或里谈巷议的“里”。所谓“里谈巷议”是指人们在邻里街巷间的谈说,亦即民间的议论,可见“里”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当为人们聚居之地。
一、“里”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里”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究竟如何?先来看看《说文》的解说:
《説文解字》卷十三里部:“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屬皆从里。”
许慎解释的意思是:“里”,就是人们聚居之地。它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由“田”和“土”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大凡跟“里”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里”来作表意偏旁。
由于“里”字的古今形体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许慎依据小篆字形的解释基本上是切合它的古文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的(参见下图):
“里”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未见“里”字,上图的金文字形可以视为它的初文。从金文“里”字的形体来看,它确实如许慎所言,是一个“从田从土”的会意字。“里”字的形体构成,上部为“田”,表示位于田野或田地附近,下部为“土”,表示以土构筑宅居之所,以形成村落或街市,供人们起居生活。
甲骨文中未见“里”字,这似乎跟村落、街市等聚居地带的形成有关,也许商殷之际,村落或街市还没有普遍形成,而金文的“里”字正是西周时代民居普遍形成的印证。上图前一个金文字形出自西周早期的夨令方彝,下部的“土”字还很古朴;后一个金文字形出自西周晚期的史頌簋,下部的“土”字已经演进为横竖线条了。
上图的两个战国文字形体,前一个稍早,比较切近于早期金文,后一个稍晚,应该是承袭后期金文的形体。说文小篆的“里”已经规范化与线条化了,显得更加艺术与美观,现代汉字楷书的“里”字就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最终定型的。
二、“里”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里”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居民聚落。最初当指乡村的庐舍、宅院,后泛指城乡的居民聚落。例如:“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毛传:“里,居也。”高亨注:“里,庐也,即宅院。”再如:“里无曲突烟,路无行轮声。”(晋·张协《杂诗》之十)又如:“公生长多贤之里,山川奇诡秀丽之州。”(明·柯潜《〈归田诗话〉序》)
“里”字由此居民聚落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出如下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引申义:
其一,指城邑的街坊、巷弄。例如:“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合两为一,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里即坊也。”
其二,表示居住,为邻。例如:“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文选·班固〈幽通赋〉》)李善注:“曹大家曰:‘贻,遗也。里、庐,皆居处名也。言我父早终,遗我善法则也。何为善法则乎?言为我择居处也。’孔子曰:‘里仁为美。’”再如:“秦里其朔,寔为咸阳。”(《文选·张衡〈西京赋〉》)薛综注:“里,居也。”又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陆德明释文:“里,犹邻也。言君子择邻而居,居于仁者之里。”
其三,指故乡。例如:“黯(汲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再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南朝·梁·江淹《别赋》)又如:“宋侍郎杨绍云,吴江人,去官归里。”(清·钮琇《觚剩续编·桃花园》)
由此又可引申为俚俗的意思。例如:“君谦(杨循吉)才力富赡,徒以不受古人检束,取易晓于里夫竖子,故体多近俳。”(清·陈田《明诗纪事丙签·杨循吉》)此中的“里夫”犹俚夫,鄙俗的人。再如:“荣名无足凭,里曲岂堪宝。”(清·厉鹗《六十生日答吴苇村见贻之作》诗)此中的“里曲”即俚俗的歌曲。
其四,表示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一是二十五家为一里。例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周礼·地官·遂人》)再如:“唯为社事,单出里。”(《礼记·郊特牲》)郑玄注:“二十五家为里。”)
二是五十家为一里。例如:“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管子·小匡》)再如:“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鹖冠子·王鈇》)
三是七十二家为一里。例如:“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尚书大传》卷二)再如:“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礼记·杂记下》)孔颖达疏引《论语撰考谶》:“古者七十二家为里。”
四是八十家为一里。例如:“什一行而颂声作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汉何休注:“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
五是一百家为一里。例如:“百家为里。”(《管子·度地》)再如:“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后汉书·百官志五》)又如:“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旧唐书·食货志上》)
六是一百一十家为一里。例如:“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明史·食货志二》)再如:“凡里百有十户,推丁多者为长。”(《清史稿·食货志二》)
其五,用作长度单位。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后亦有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者,今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用为市里的简称,二市里合一公里。例如:“古者三百步为里。”(《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清·顾炎武《日知录·里》:“《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再如:“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又如:“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唐·韩愈《过襄城》诗)
由此又可引申为计算路程的意思。例如:“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卷四)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
其六,用作语气词,今作“哩”。例如:“幸有光严童子里,不交伊去唱将来。”(《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再如:“请父亲上舡,孩儿每来迎接里。”(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摺)
其七,用作古族名。例如:“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后汉书·南蛮传》)李贤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
其八,指忧伤之病。例如:“瞻卬昊天,云如何里。”(《诗·大雅·云汉》)郑玄笺:“里,忧也。”
根据上面对“里”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里”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里”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里”字(不包括裏外的“裏”的简化字)的相关成语比较多,其中“里”字的含义主要有表示街坊巷弄和表示长度距离两种情形,而表示长度距离“里”,可能是由两个街坊巷弄(里)之间的距离引申出来的用法。
其一,成语中的“里”字表示街坊巷弄的意思。例如:
村哥里妇——里:里巷。指平民百姓。语见明·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
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这一关了门,他再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我对不来,却不弄走了风,被他拿住?”
街坊邻里——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语见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他无过是指着收生老娘和街坊邻里做证见,我已都用银子买转了,这衙门以外的事,不要你费心。”
里丑捧心——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源自《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里谈巷议——里:乡里、邻居。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指民间的议论。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语见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鱼肉乡里——鱼肉:比喻受宰割;乡里: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源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其二,成语中的“里”字表示长度距离的意思。例如: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语见《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语见《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
扶摇万里——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暴风从下而上盘旋很高,风势急且大。源自《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毫厘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源自《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语见《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跬步千里——跬步:半步。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废。源自《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明见万里——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语见《后汉书·窦融传》:“书妪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源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十里长亭——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源自《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万里长征——征:远行。上万里路的远行。形容极摇远的征程。语见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语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
沃野千里——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语见《汉书·张良传》:“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
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比喻进展极快。源自《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源自《南史·萧贲传》:“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志在千里——形容志向远大。语见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