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何独创“瘦金体”?
在盛行“二王及各种书风的宋代,出现瘦金体这种独特书体,其原因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有一位以往未被书家们重视的人物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北宋赵佶的瘦金书凌空取势、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瘦劲奇崛,结构、布局和笔法独具一格,非常特殊,瘦劲之美堪称一绝。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传承,赵佶的瘦金书似乎无门无派而近于“独创”。
曾有文章论述了由王羲之到褚遂良, 到薛曜、薛稷再到赵佶的笔法传承路线,进而得出赵佶承续晋人笔法的结论。然而,一种新书法的创立有三个 必要条件,一是笔法,二是书体,三是纸张、笔墨等书写工具。从笔法研究瘦金书的产生仅仅是一个侧面,不能说明这种独特书体出现的必然性。
赵佶的瘦金书书体究竟是在哪些条件下产生的?
01/
“瘦金书”与卫夫人、赵光义之关联猜测
据史料载,“瘦金书”原名“瘦筋书”,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称。“筋书”一词出自卫铄所著《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但是,纵观王羲之、褚遂良、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等晋唐书法家,所遗作品的笔法皆圆润敦厚,有骨但少筋。
宋太宗草书《寄张祜》局部
看赵光义的书法,他似乎体会到了《笔阵图》所载“多力丰筋”的要领。所以,笔者认为赵佶的瘦金书是抛开了晋唐书家,直接取法卫夫人。其书又比卫夫人之作更加瘦劲,因而增添个“瘦”字而得“瘦筋书”。从赵佶书法作品来看,可谓“笔笔筋骨不见肉”。
另外,尽管从笔法上看,从王羲之经褚遂良再到薛氏兄弟、最后到赵佶的脉络是清晰的,也被多数书家所认可,但是,瘦金书却和所有这些人的书体完全不同。因此,又有许多人认为赵佶的瘦金书并不是从薛氏兄弟那里学来的,完全是他自己独创。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再次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了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 义也一位草、隶、行、篆、八分、飞白等书体皆通的书 家,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题。史载其“尤善飞白”,而书写飞白的第一要素是行笔速度快。徽宗的瘦金书也是追求行笔速度快,绝非偶然巧合。
史载,宋太宗当政时有个叫王著的翰林院侍书,其深得王羲之书法之精髓,闻名遐迩。太宗初学“二王”书法,并求教于王著,王著每次都说不佳,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人认为太宗的字已经写得非常好了,问王著为什么总说不好,答曰,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这么快就说好,恐怕皇上就不再用心。后来太宗的书法果然精妙绝伦,超越前人。
这件事说明: 第一,太宗初学书法时是以“二王”为师;第二,他学习书法进步神速,天赋异常;第三,他的书法水平已经“精美绝伦,超越前人”。
又,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载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 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晋见,皆以赐焉。《淳化阁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太宗的书法以“二王”为宗,又比“二王”书法瘦劲。再看赵光义的楷书,可谓精美绝伦,且草、楷两种书体截然不同,不拘一式,非常人所能。由此,我们认为赵佶创造瘦金书应受到其嫡亲赵光义的影响。
宋徽宗《秾芳诗帖》局部
02/
来自绘画和印刷体的影响
书法的难度集中表现于行笔过程中纸笔间距离和行笔速度的控制,即控笔能力,它也是书家功力深浅的直接体现,可谓“笔锋抬高一毫,难度陡增十分”。
瘦金体书法的用笔,必须只用笔尖。不论笔大笔小,瘦金书写小字仅用四分之一笔锋,写大字不超过三分之一笔锋,在各种书体中控笔难度最高,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宋徽宗《题李白上阳台帖》
赵佶能够创造并写出完美的瘦金书,是因为他有深厚的绘画功底。他极为特殊的用偏锋写字而不用正锋,持笔和运笔与绘画笔法完全相同。史载,徽宗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且专长于工笔,极具绘画天赋。即帝位后,他个人书画日益精进,名声远播。
由于他本人精于绘画,也十分重视绘画艺术的发展,于崇宁三年(一一〇四)设立了画学,在中国历史上首创把画学纳入科举考试,以招揽天下画家。
宋徽宗《柳鸦图》
史料记载徽宗绘画作品很多,但大多散失,存世作品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不尚铅华,富自然之趣。
徽宗作为一代绘画名家,又注重收藏和整理历代画作,把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他有关。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宋徽宗。徽宗慧眼识珠,酷爱此画,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并用“瘦金体”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徽宗赵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使他研创瘦金体书法得心应手、登峰造极,真正达到了书画合一的境界。
另外,笔者认为,印刷体字对赵佶书法也有一定影响。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虽然现在我们 把宋代的毕昇认为印刷术的发明者,但它却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到唐代已经广泛应用于民间。至北宋仁宗时期,毕昇总结前人的印刷技术,创造了活字印刷,先后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之间诞生了一种古代并不认为属于“书体”的一种书体—印刷体。古代的印刷体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现代楷体字的原形,源自王羲之书法,笔画圆钝,视觉丰满柔和;另一类是现代宋体字(含仿宋体)的原形,笔画棱角分明,线条刚直简洁,是最适合刻制印刷模板的字体;第三类是严格按照书法作品原件复刻制版印刷,如石印《郑板桥全集》,所印刷文字如同郑板桥亲自书写一般。
宋版书
在印刷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宋代,笔画简洁、刚劲有力又便于刻板的宋体字,正好符合卫夫人“筋书”的特点,必然对赵佶书法产生影响。至今,源于王羲之书法的楷体字和源于赵佶书法的宋体(含仿宋体)字仍然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最常用的汉字字体。
古往今来,赵佶所创瘦金体书法一直享有盛誉。但是,为什么赵佶跳脱前人传统书法而另辟蹊径创造瘦金体一直众说纷纭。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与史载诸说不尽相同的结果。即赵佶的瘦金书受到晋代书法家卫夫人和其先祖赵光义的影响可能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