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刘门
刘门
不是丙辰更御言,刘门铁定覆盆冤。
谁人敢为申公理,哪处堪当诉本源。
宰辅蒙尘须哑忍,黔黎落难岂惊喧。
如今每想当年事,后裔可曾有憎烦?
【注释】风雨十年,刘门大案堪称第一冤案。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足以概括当年的实质。但是后人谁能记得?谁又能据此而对当时得出正确的判断?因以成句,记于2021年9月3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果不是丙辰那一年更替了金口御言,刘门大案铁定会成为覆盆之冤。谁人敢为他申辩公理,哪处能担当申诉本源。既然宰辅蒙尘都必须哑忍,那么黔黎落难哪还能够惊喧。如今想起当年的那些事,后裔们可曾有过一点点憎烦?
首联中的“御言”,语出聂绀弩的《独夫之最后》:“一个大人物,真像金口御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说什么就是什么。”御言,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这一联中的“铁定”,意思是确定无疑,见宋代诗人吴潜的《青玉案·流芳只怕春无几》词:“流芳只怕春无几,拚夜饮、更才二。不用追他欢乐事,绮窗朱户,燕惧莺馆,多少人憔悴。踏歌梦想江南市,管春尽、扁舟放行李。寒食休倾游子泪。归去来兮,不如归去,铁定知今是。”
这一联中的“覆盆冤”,即“覆盆之冤”,意思是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语出《抱朴子·辨问》:“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颔联中的“公理”,指社会上公认的正确道理,见《三国志·吴志·张温传》:“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又见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还见清代人姚鼐的《礼笺序》:“经之説有不得悉穷。古人不能无待於今,今人亦不能无待於后世。此万世公理也。”
这一联中的“本源”,指流水的源头,见汉代人王充的《论衡.效力》:“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又见宋代诗人王禹偁的《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卤,异端亦咸鹾。”亦比喻根本、起源,见《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此未昭政乱之本源,不察祸福之所生也。”又见南朝梁代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颈联中的“哑忍”,意思是沉默忍耐,见欧阳山的《苦斗》五八:“二叔公一个人左右寻思,想不出个好办法,只好暂时哑忍,装做不知道。”
这一联中的“黔黎”,意思是黔首黎民,指百姓,见汉代人应劭的《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死生有命,吉凶由人,哀我黔黎,渐染迷谬,岂乐也哉?”又见宋代诗人苏轼的《款塞来享》诗:“输忠脩贡职,弃过为黔黎。”还见艾芜 的《我在仰光的时候》:“嗟半殖黔黎,久困缠缚,快睹约法三章。”
这一联中的“惊喧”,意思是惊恐喧嚷,见宋代人苏洵的《祭史彦辅文》:“爱弟子凝,仓卒就狱,举家惊喧。”又见明代人沈德符的《野获编·禨祥·朝参讹传》:“上命班居下者百餘人,悉跪於午门外,踰时释之。御史寻覆奏,究其事所从起,竟莫能得。礼部因奏朝班惊喧。”还见清代诗人丘逢甲的《山村即目》诗之三:“鷄犬惊喧官牒下,农忙时节隶催租。”
尾联中的“憎烦”,憎恶烦闷,见王统照的《号声》:“雨后的蛙鸣,似乎阁阁地一点也没有音律的趣味,然而并不使人有多少的憎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