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蛾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寄芸娘的天真
近日总是提笔忘言,小筑姐妹们的《浮生六记》读得热闹,虽然卿们对我不作催促,我自也不好太过怠惰。《浮生六记》沈复其人温柔才情有余才干担当不足,其中年狼狈际遇令人唏嘘,自然不是我辈女子喜欢的对象;而芸娘其人,才情才干两全,沈复的浪漫生活多是仰其成全,惜其沦落飘零,不得自主。故而此文专看芸娘其人,不论其他。
芸娘这个女子,我把《闺房记乐》看完,确乎觉得她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妻子。乐夫君之乐,苦夫君之苦,想夫君之想,甚至为他苦心孤诣久觅佳人,最后也因此事不成直接导致她旧疾复发而香消玉殒。她当是世间男子所向往完美的妻子。
但同时也让我因着芸娘这个人物有着太过完美的品性而有面目模糊的遗憾。一直读到《坎坷记愁》部分,因为公公纳妾,婆婆反对,芸娘处在公婆的矛盾之间左右为难,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给丈夫沈复商量对策。信是这样写的:“令堂以老人之病留由姚姬而起,翁病稍痊,宜密嘱姚托言思家,妾当令其家父母到扬接取。实彼此卸责之计也。”读到这里不禁令人莞尔,想这一个温婉的女子终于爆发了。她在信中称呼婆婆为令堂,称呼公公为老人,用白话来说信的内容就是:你爹你妈的病都是那个姚姓的女子引起的,你爹的病好了之后,你应当秘密吩咐那个女子假说思念家乡,我会让她父母把她从扬州接回家算了。这也实在是你我推卸责任的方法。信里对家里那些鸡飞狗跳之事已然是很不耐烦了,对于公婆的不满情绪也昭然。最后因为这封信,引得公公震怒,差点被夫家休掉。后来公公开恩,夫妇二人双双被赶出家门,在朋友家寄居了两年才被允许回家。
芸娘应该并不是一个乱说话的人。她曾经因为丈夫的一句玩笑而告诫丈夫说“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她深谙言语得体的意义,那么她何以又如此放诞,越礼任意呢?大约还是因为,她这封信是写给丈夫沈复的。沈复爱她至深,十二岁那年就让母亲定亲,是非卿不娶之意。
那么在深爱的人面前撒个娇发个牢骚,世间再出尘的女子都难免此俗罢!
她没有想到这样一封信会落到公公手里。那她是不是也没有想到一旦失去家庭的庇佑,她那风流倜傥的丈夫真的给不了她一片屋檐,若非朋友仗义,最后也许会流落街头呢?
芸娘十几岁就开始养家,这里的利害关系我也不相信她不明白。所以说如果因为那封写给丈夫的信而被公公逐出家门是一个偶然的话,那么芸娘的死,是否是一个必然?
憨园本是当时浙江名妓温冷香的女儿,二八芳龄,亭亭玉立,用沈复的话来说就是有着“一泓秋水照人寒”的美貌。面对这样的女子,沈复大约内心有着可望不可即的惭愧与向往的。
芸娘对憨园一见倾心,相见一面即对丈夫说:“今日得见美丽韵者矣,顷已约憨园明日过我,当为于图之。”美丽韵者,不仅美丽,更有风韵,这样的女子,才配得上芸娘心目中的完美的丈夫,于是她一心一意的筹划起来,要为丈夫求取这样一位女子。沈复惶恐,当下没有答应,而芸娘说,是她自己喜欢。或者这样理解,芸娘不仅是在给夫君找一个侍妾,也是要给自己找一个性情投合的闺蜜。
她将心爱的翡翠玉镯送给憨园,又同她义结金兰,打算同心同德,一起去劝服憨园的母亲温冷香。
然而最后憨园背弃了自己的诺言,嫁给了有权有势的将军。芸娘自觉一片真心被人愚弄,内心忿忿不平,继而一病不起,以至香消玉殒,客死他乡。
沈复也曾劝慰她,说“卿自情痴耳,此中人何情之有哉?况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于荆钗布裙也,与其后悔,莫若无成。”细观沈复之言,也是句句在理。其中一句“此中人何情之有哉?”道出玄机。此中人,何中人也?风月场中而已。《浮生六记》中沈复还津津乐道过他在粤地的一段长达半年的狎妓经历。一名为喜儿的妓女因着沈复的温柔善良而对他动了真心,在沈复走后差点自杀。而沈复觉察她有终身相随之意之后溜之大吉。所以风月场中,注定是谁动真心死得快,沈复深谙此理,憨园也深谙此理,自杀未遂的喜儿此后也深谙此理,只有那个芸娘,固执地想着她赠憨园玉镯时候的那句话:“玉取其坚,且有团园不断之意,妹试笼之以为先兆。”将玉之坚贞托付如此人,本是似乎就是一个笑话,而芸娘却很认真的当真了,以至于憨园背弃之后,内心无法释怀,抑郁不起,最终因此丧命,是可悲还是可叹?然而我却因为她的缺点觉得她真实而可爱。
总还有那么几个认真而天真的人,将一些荒唐视作正剧,将琳琅一般剔透的心交与这世间。面对结局,世间也许会把这当做愚蠢,而这样的事情真的无关愚蠢,唯叹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