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不管能不能回家,都要记着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刚刚看了一个故事,心中感慨万千:
一名老教授退休后,跟老妻过着休闲的生活。
他们唯一的女儿,在国外生活,一天夜晚,朦胧间她感觉床湿湿的,是老妻在尿床。
他推了推妻子,发觉她已经没反应了,妻子就这样走了。
“多保重!”他的很多朋友劝他。
“谢谢,我会的!”他极有礼貌地回答着,一派学者风度。
暗地里,他安排好一切:花草赠给邻居,向人借的书籍邮寄送还,然后在一个月圆的晚上,他点亮微黄的烛光,打开了一瓶安眠药。
突然,电话响了起来。
他拿起电话筒,熟悉的声音传来:“爸爸,我在机场,我回来陪陪你。”
他猛然觉醒,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
02
不知道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心里却有些隐隐的痛。
因为故事中的老教授面临的一切,很多老人都正在经历。
儿女们渐渐长大,越飞越远,只是和老伴两个人相依为命。
一旦两个人当中有一个突然离开,仿佛拄拐的人猛然失去了拐杖,会觉得人生没有了依靠和寄托,会陷入一种令人恐惧的孤独当中。
其实就算老两口都健在,那种孤独感也会时时袭来,他们渴望儿女们能够多和自己交流。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位老作家写的一篇名为《居家之乐》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写文章时也曾多次引用。
作者说,居家过日子,赏心乐事者有四:与老伴闲聊,接儿女电话,读朋友文章,品乡亲野茶。
接儿女电话,居然是老年人的人生乐事之一。
从感情上讲,他们希望孩子惦念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惦念儿女,希望知道他们的消息。
03
别说是老年人,就算是人到中年的自己,也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儿子上大学之后,我们提前进入了老年社会,开始体验“空巢”老人的生活。
十几年如一日每天起早贪黑接送,一天到晚忙活一日三餐,时时刻刻关注他的成绩,终于有一天得到解脱,不用再做这一切,却感到人生失去了寄托。
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连每天吃饭都开始凑合。
于是,天天盼着儿子来电话,不管打给谁,手机的铃声一响,侧耳一听是儿子打来的,另一个一定会凑上去,然后打开免提功能,两个人一起争着抢着和儿子对话。
无奈,通话的时间总是太短,儿子每次都是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手机显示的通话时间却特别长。
04
我们在给父母打电话时,他们的感受何尝不是如此。
每次,电话那头都会说“没事就挂了吧”,然后又找个话题继续下去。
他们其实希望电话一直通着,永远也不放下听筒。
人老了,他们并不盼着过什么节日,吃多么丰盛的大餐,他们只是盼着能够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他们是不是过得还好。
给他们打个电话,抽时间去看看他们,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过节一样高兴。
对于老年人来讲,儿女就是他们最大的盼头啊!
05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人生不易,不是每个人都能陪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永远陪在父母身边。
但我们能够经常打个电话,让父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在惦念他们,世界上有一个人还需要他们惦念。
这也许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又是中秋节,不管你是已经上班还是在求学,不管你是远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某一个城市,哪怕只是三五十里,只要没在一起居住,不时常见面,一定要拿起手机,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听一听那个熟悉的声音,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
听到儿女的声音,他们的心中就少了一些牵挂,多了一丝安慰。
即使是这几天安排了回家,也要打一个电话,这样,能够让老人提前就开始享受团圆的幸福。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热文回顾:
录取通知书也是一张别离票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包办一切的妈,加上一个啥都不管的爹
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
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我们还要让他们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