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你必须不被看见。
表达只是实现主观自由
9.7
小刺 每日说
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你必须不被看见。
1
前两年爱看传播看广告看心理学的书。但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一时兴起想系统的看哲学。于是找了学哲学的研究生博士朋友平时上课的书单。
其实按照以前我的性格,我肯定又会想:闲着也是闲着,既然喜欢哲学,那我凭兴趣考个哲学研究生好了。但是最终我没有,这就是成年后的我。
成年后的我,变成了一个对参与一个规则挑战谨慎的实用主义者。身上丢掉了很多不屑于浪费青春且不在乎功利不畏年龄的珍贵“愚蠢“,自然而然随着岁月被社会传授了一本过来人名为《世俗成功经验宝典》。很快就意识到有房,有车,有小孩,有稳定工作,这类大多数世俗意义能够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朋友,都是当年听了老人言,去考公,考银行的。
意识到这点后,我便开始过一种不展示琴棋书画诗酒茶,只展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所以只在一些平台写些赚钱的热点文,然后跟人交流一些视频号带货商务的事情,关于自己的心理文对世界开始不透露一丝一毫,见了朋友也不聊萨特,波伏娃,就八卦周围谁结婚,谁离婚,谁的老婆好看,谁的老公有背景。
如果说,未成年的我学到的第一个人生保护色是: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在学校获得某种自由。那我成年后学到的第二个保护色就是:只要看起来活得与周围人一样,那一定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减少某种束缚。
2
其实,看哲学有关书的时候,偷懒的过程比较多,但断断续续看的过程中,我一次都没有找过专业朋友聊天;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发表心得体会。每次架在知识分子创建的理论象牙塔里时间一长,就会刻意提醒自己生活本质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爱就爱。然后开始过不用思考,虽俗气也确实很快乐的生活。
即便,偶尔沉迷于某个哲学家的某句话,沉浸于在阳台看到某片云的形状,沉沦于在某条街道角落看到的落下的碎片阳光,我都没有向任何人说出来。觉得不要说出来,没有人想要懂。
现实的大家只会想了解你工作是不是金饭碗,这个月赚多少钱,绩效怎么样,想知道你恋爱对象长什么样家庭什么背景,卡里存款多少,能在哪个地区买什么房,未来生了孩子有没有人脉去更好的学校。以及生了孩子后,平时在学校考多少分,以后可以去什么大学。
无论是大人还是同龄人再或是上着学的大孩子。大家都习惯性的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明里暗里通过比较各自之间的差距来衡量自己获得的成就。
3
所以,在这样周围充满“世俗欢快和理智”的声音中,我总感觉到孤单。好像所有人都在轰轰烈烈的长大为大人,忘记曾是孩子的自己。只有我,还不愿将自己藏在成年生活,不愿于埋头于忙的头重脚轻的事情当中。在所有人以成年人的语气生活聊天的时候,我在其中就像一张纸,被揉成一团。
纵然,我一点都不想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和谁结婚,同龄的谁走仕途做了什么官,以及那些曾相遇的人在哪个城市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的心里只在乎如何才能既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别人对她的期待。究竟要保持多少自我,以及放弃多少自我。到底是应该自我奉献地过一生还是应该只为了自己过一生?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无力感,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是强加到自己头上的,最后我只能在我的生活里放弃自己。
可关于以上的疑问,现实世界永远只会用关于他人的命运,用体重身材,衣服的logo,包包的牌子,婚礼的排场,房子的地点,朋友圈的旅游定位,来一味给我生活写出关于人生的通俗答案。从而灌输我自尊体面的重要性,教会我恐惧,让我害怕举止笨拙。担心成为悲惨新闻的主人公的那样,得不到上帝的宠爱。害怕成为朋友对门的阿姨那样发疯,让女儿产生宁愿离家出走的强烈欲望。更怕成为同龄人里面不幸的代表,嫁了一个毫无志向的老公,彼此的收入一般,勉强生活在小圈子,生了孩子连最好的幼儿园名额都拿不到,将生活经营成时刻作战,永远彼此心有芥蒂过同床异梦的生活。
4
这篇文的开头写了今年我在悄无声息的看中西方哲学的书,刚在房间关窗户时无意在书架看到一本《通俗哲学》,翻开第一页居然写着我爷爷的名字,还标了日期是82年5月1日买的。
虽从小只知道爷爷年少家贫选择跨省谋就业很辛苦,当时和奶奶见面都是借的西装,后来家里的子女,包括我父亲结婚的时候,为举办婚礼借钱而愁白头,但在我出生的时候,家里的情况已好转,家中的柜子里每日都有为我储备的糖果,可以带我出门时购买零食,洗头剪发,且在后来得知爷爷工作后爱下象棋是俱乐部冠军,但时至今日,发现爷爷会买书看书真的是第一次知道。
此刻看着那本《通俗哲学》,突然觉得那个和我爸妈一样爱我,将幼童时期的我捧在手里精心照顾的爷爷,好像从隔着遥远宇宙的另一个世界向我发来了某种默契的神秘联络暗号。告诉我:不说出来,也可以有人懂。
5
或许在选择过一个被他人所看见的一生,还是不为他人所看见的一生更好?的问题里,用笛卡尔借用奥维德的话说:“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你必须不被看见。
-------文完,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