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2.11【2017-5-01】

#每日学论语#12.11【2017-5-01】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有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哪能吃得上吗?”

【微言微感】

发展的前提是稳定,稳定的前提是秩序,秩序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第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意思是君要像君。后边的“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这个意思。

总体意思,就是为政之要,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循其道,各司其职,各尽本分。君守君道,做到仁;臣守臣道,做到忠;父守父道,做到慈;子守子道,做到孝。

这个世界,就像一台“和谐号”动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跑得稳,轨道把得准。

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一切的一切,全在道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到占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如此,和谐方能合力,合力方能共赢。

聚焦春秋战国的动乱:天子羸弱,诸侯纷争,尔虞我诈,战事频频,家园荒芜,民不聊生,那是怎样一片混乱的社会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曾经四海升平,海内一统呢?曾经威武雄壮,所向披靡的王师呢?

山里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曾经的虎王老了,震慑不了百兽了,于是猴子、豺狼蠢蠢欲动,谁都想威风一下,体验一下做老大的感觉。

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君不君,臣不臣,秩序乱了,社会也就乱了。

有人问林肯,做总统的感觉怎么。林肯说,如同骑着一只老虎,威风凛凛,也战战兢兢。

其实社会也好,团队也好,不是想当老大就当老大的。做老大是要有老大实力的,否则,压不住场面,控不住局面,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老大。

什么是老大的实力?

我以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看:一是力量,拳头硬;二是见识,眼睛毒;三是胸襟,海纳百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团队里,谁最厉害就听谁的,谁最有主意就听谁的,谁最有威信就听谁的。

德不配位,必有祸殃。

《水浒传》有一个白衣秀才王伦,占据了一个好地方——水泊梁山。最初,手下有杜迁、宋万、朱贵等小角色,他的才识堪称老大,所以安安稳稳做老大。

后来,林冲来了,晁盖来了,吴用来了……王伦武艺、见识、胸怀,都不是最好的了,力不从心,德不配位,就做不了老大了。最麻烦的是,还嫉贤妒能,惹恼了豹子头林冲,咔嚓一刀杀了,也就翘了辫子。

林冲、吴用、阮氏三兄弟就拥立“托塔天王”晁盖做了老大。因为晁天王在这些人中威望最高,实力最强。

再后来,及时雨宋江上了山。晁盖是村干部,所以视野和见识在村级水平,宋江是县干部(县衙小吏),站位眼界明显比晁天王要高。宋江主导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梁山造反团队的文化档次一下子就提高了一个档次。于是,宋江慢慢就有了话语权,逐渐掌控了梁山的大权,等到晁盖一死,立马他就做了老大。

由此可见,君臣父子,首先是位于上位的要站得正,立得直,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上行下效,臣子才会敬服君上,子女才会敬爱父母。君王不像君王,父亲不像父亲,为老不尊,谁会尊敬你?臣下出现“僭越”,甚至于造反背叛,也就可以想象了。

当然,对一些不守规矩的权臣,孔子从来都不客气。“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诸如此类,孔子的批评都是一针见血,毫不客气。

我们今天看的这一段文字,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斗鸡事件”,引得“三桓”和鲁昭公大打出手。三桓胜出,鲁昭公被迫流浪到齐国避难。一国之君,成了丧家之犬,这实在鲁国的耻辱。

孔子愤而离开鲁国,去齐国看望鲁昭公的事情。顺便拜访了有一面之缘的齐景公。或许是希望在齐景公那里得到重用,或许就是为了尽一下人臣之道,希望齐景公来关照一下鲁昭公。

实事求是讲,鲁昭公这个君是有问题的。他的继位本来就是有争议的。国君死了,突然被权臣找过来,你做国君吧,这样就做了鲁国的君王。

有德吗?看不出来。有才吗?说不清楚。有权势吗?军队财政都被三桓严严实实控制着。19岁了,还一味贪玩斗鸡,志大才疏,高傲任性。

霸道的权臣季平子,恃宠而骄的王室子弟郈(hòu)昭伯,两家因为斗鸡发生了冲突,矛盾不断升级。起初,季平子给鸡的翅膀上加芥末,季家胜。后来郈昭伯给鸡爪带上铜钩,郈家胜。

就这样,矛盾激化,季想杀郈,郈想杀季。在祭祖的当夜,郈昭伯联合臧昭伯和鲁昭公,三家合兵攻打季平子。结果,郈昭伯把军队交给鲁昭公指挥,自己去游说孟、叔二桓,没想到被孟懿子斩为两截儿,二桓发兵救援季平子。本来毫无防范的季平子眼看已成瓮中之鳖,结果孟、叔二桓援兵到,季平子转败为胜,鲁昭公被迫流亡齐国。

这都是什么事啊?君不君,臣不臣,哪里还有个正经模样?

无独有偶。齐景公这里也是烦心事不断,朝堂混乱,君臣无序,关系一团糟。

齐景公,名杵臼(chǔ jiù),是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齐庄公让大臣崔杼戴绿帽子,勾搭人家老婆,结果被杀。弟弟杵臼捡了一个漏,就成了国君,叫齐景公。

齐景公虽然幸运地继承了哥哥的君位,却完全没有能力掌控大局。崔杼弑君后,大权在握,与庆封共同执政,景公虽然名义上是君,但是人家根本不听他的。面对日益做大的各大世卿臣子,齐景公显得是那么无助,形同傀儡,战战兢兢,只能唯命是从。

就这样,孔子一说话, 就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如果按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讲规矩,受益的是齐景公,他可以收回一部分权利,得到必要的话语权。

所以,他很高兴。一高兴就想重用孔子,让孔子帮他治理朝政。他要给孔丘一块儿很大的封地——尼郤,可惜后来被晏婴搅黄了。

景公这个人,早期是有雄才大略的,也特别能礼贤下士,但是后来,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生活极其奢侈,贪杯好色,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不顾百姓死活,厚赋重刑,甚至将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供自己享用,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论语·季氏篇》中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看来,这一次孔子的良言相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齐景公虽然交口称赞,但是并没有铭记于心,付诸行动。

联系我们的教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的师生关系是不是也是同样道理?老师像老师,学生向学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

我们经常听到某某老师被学生打了,某某老师被家长投诉了……我们很心痛: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老师怎么这么难当啊?

实话实说,这里面有社会风气的问题,有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问题,有家长糊里糊涂,管教不力问题,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但是,有没有老师的问题?为什么挨打的老师是他而不是别人?

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学识渊博,教学有方,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如痴如醉,哪里会不好好听课?故意捣乱?如果老师德高望重,和蔼可亲,学生如沐春风,对老师顶礼膜拜,爱都爱不够,敬都敬不过来,何至于一言不合,师生就拳脚相加了呢?

再不济,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学生的巴掌拍过来,我们懂得太极之道,懂得以柔克刚,刚柔并济,何至于就出现老师被打,甚至于被杀呢?

还有可能,暴打老师的学生往往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更是需要深思的问题,面对心理疾病的孩子,我们做老师的该如何做?能一味求全苛责吗,能一味针尖对麦芒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就是关系网,我们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是领导的下属,也是下属的领导;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角色在变,责任也在变。履行好自己职责,扮演好自己角色,这就是为家庭和谐,工作和谐,社会和谐,尽自己绵薄之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