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教育
当今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领域,最缺的是什么?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维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答案,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于外部的支持,比如: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资源保障、培训指导等;一是来自于内部的修炼,比如: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主张、教学风格等。相比较而言,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内部修炼不足,外部支持有余。
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教师不愿发展、不想进步,或是消极懈怠。如果以同情的态度、理解的方式,设身处地的从他们的角度,加以考虑的话,则会发现,其中潜藏着诸多无奈。由此导致这些常年在教学一线拼搏的教师,面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采取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或是全盘否定、我行我素;或是全部接纳、生搬硬套。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教育工作所必须的——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成了弥足珍贵的稀缺品。
内部修炼的不足,表面看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若是再进一步挖掘,又会发现在动力不足的背后,还隐藏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情怀的淡漠,二是教学主张的缺失。有人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如李建军在《教学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维度》一文中,对教学主张这样定义:教师在个人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蕴涵着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在内的,包括对于什么是教学、教学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展教学等方面的见解和认识,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和概括化的认识。我认同这个定义,所以我认为当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最缺的是——教学主张。
“生搬硬套”的当然是教师缺乏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的表现,而“我行我素”的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拥有了自己的、清晰的、鲜明的教学主张。因为教学主张本身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潭死水。随着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的深化,教学主张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教学主张一旦僵化封闭,就演变为“教学成见”,导致教师“我行我素”、固步自封,是狭隘、偏激的表现。
个性化是教学主张最鲜明的特征——是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不是其他任何人强加给我的,或是我从其他人那里直接拿来的。一个大写的“我”字,是教师修炼教学主张过程中,始终高举的旗帜;价值性是教学主张的核心,教学主张的所有组成因子,都围绕“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个基本的价值判断而建构;实践性是教学主张的基础,教学主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挂在墙上为好看的,它来自于实践,并最终作用于实践。实践是教学主张的土壤,既孕育了教学主张,又让教学主张开花结果。
缺少教学主张的教师,必然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和改革的内驱力,对于一些新的理念和事物,或是盲目排斥,或是盲目接受。教师没有主张,教育便会缺少思想和情感、创意和趣味,从而走向僵化和冷漠。因为教学主张中不仅包含教师的教育智慧,还蕴含着教师深刻的教育思想、深厚的教育情意和深远的教育追求。
引导教师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鼓励并支持教师寻找自己、树立自己、做自己的教育,更加重要!做自己的教育,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张。
附记:最近一段时间,总有朋友提意见,说是关于教育的文章,写的过长。开始我有点不服气:只有两三千字,不长呀,再说了,也不是很啰嗦。后来便想通了,因为是微信阅读,大家普遍采取的方式是浏览,就是看看大致内容。太长了,加之水平有限、质量一般,就超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我想从今天开始,教育类的文章,一般控制在千字左右,围绕一个观点,说清楚就行。这篇文章算个尝试吧,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