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常规

新学期 新常规

作者:李广生

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前,我已经取得六级钳工的技术等级证书。中级,相当于一级教师。那时我是一名“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

有一次,我去工厂参观,见一位工人正在车床上加工零件,便问道:“您做的什么?”“一根轴。”他头也不抬回答我。“什么轴?”我又问。“汽车上的轴。”他继续干活。“安在汽车的哪个部件上?”我问。“不知道。”他说。“有什么用?”我问。他停下床子,看着我,不耐烦的说:“我哪知道它有什么用?我就是一个工人,按照图纸加工,保证精度,这就够了。我管它安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

回来后我想,这就是工人和教师的区别。一部汽车有成千上万个零件,每个零件有多道工序,一个工人一般只负责一个零件的一道或几道工序。他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负责的工序,根本不需要知道其他。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个零件,或是一个零件的一道工序。如何与其他零件装配到一起,如何保证整部汽车正常行驶,与他们毫无关系。教师这样思考问题就不行。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教的学科当成一个零件,也不能把自己所教的学段当成一道工序。如果我们像工人加工零件一样开展教学,即便每个零件、每道工序都符合标准,最后也未必能像装配出一部汽车那样培养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个学段的教学,都要关注人的终身发展,都要立足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我四处鼓吹常态课的重要,不厌其烦的强调教学常规,在改革创新喊得震天响的今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也得到部分同行的认同。几位年轻校长和我探讨教学常规问题,想在开学初下点力气贯彻教学常规。我支持他们的想法。教学不关注常规、课堂不关注常态,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虽然不妨碍获得荣誉。但是,看了他们拿出的文件,我又有些犹豫了。这样的教学常规,我称之为传统的教学常规,与当前的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应该贯彻教学常规,但贯彻什么样的教学常规是个问题。

传统教学常规大致从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六个环节对教学工作加以规范。也就是说,一份教学常规通常由六个子文件组成,包括计划的要求、备课的要求、上课的要求等等。可以说既全面又细致。正因为如此,它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一是可行性差。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求的过于精细反而不易于操作。很多学校的教学常规束之高阁、形同虚设,便是这个原因。二是破坏了教学的完整性。各子文件各自为政,没有一个贯穿其中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如同一般散沙。计划是计划、备课是备课、上课是上课,彼此割裂,实施效果难以保证。这就像工厂里为每道工序设计的工艺一样,只关注局部。育人绝不能这样。因此我建议他们思考“教学新常规”。

“新常规”是有灵魂的常规。它不再是几个文件的组合,而是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贯穿其中。引导教师不是为了落实文件,而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开展教学。原来的常规是文件:《某某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常规》,现在的常规是手册:《某某学校语文学科推进生命课堂指导手册》。

“新常规”是简明扼要的常规。既然是指导手册,那就决定了它不要再说官话和废话,不再有繁文缛节和云山雾罩,直接指向具体的操作。考虑到教学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新常规”应该是框架结构的,而不是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教师的专业自主得到发挥,而不是把教师束缚住。

我建议他们,“新常规”的建构可以贯彻这样一条主线: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我简称为“W-W-H”模式。为什么教解决的是教的价值问题。教什么解决教的目标问题。怎么教解决教的方法问题。不再是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割裂,而是围绕教与学建构一个闭环。

建立“新常规”需要学习三项新技术。一是把教的价值转化为学的动机的技术。你是语文教师,你知道语文很重要,但是你知道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学习吗?二是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的技术。教的目标是良好愿望,学的目标是具体结果,如何把教师的愿望转化成学生的成果?三是把教的方法转化为学的过程的技术。教的目的在于学,如何通过外部的教而激发内部的学?

新学期即将开始,建立“新常规”可以让我们跳出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在规范教学的同时,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迎来教学的“新常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