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镐把的变身

一根镐把的变身

作者:李广生

那天中午,从食堂出来,手里拎着盒饭。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在食堂用餐。不过这也好,因为我吃饭怕人看。
路过那片草地,留心观察一下。春天来了,小草返青,虽然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枯叶,但用不了多久,定会一派生机勃勃。谁能挡得住春天的脚步呢?
就在这时,发现了它。一根木棒,不足一米的样子,有些突兀,也有些孤独的躺在草丛里。是一股神秘的力量推着我走了过去,也许是缘分吧,我把它捡起来。看样子是根镐把,一端已经破损,因此被丢弃在这里。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木质很硬,非杨非柳,花纹焕然。凭我少得可怜的关于木材的知识来看,似乎是榆木,或是槐木,也许是山里的杂木。
为什么会把它带回来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觉得把它丢在那里,等待腐蚀,或是当成垃圾运走,太可惜了。它不应该是这个命运。但是,我能够成为改变它命运的人吗?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既然缘分让我们相遇,那我就有责任让它成为更好。
匆匆吃完饭,捧着它端详,心里琢磨,能用它做点什么呢?看我若有所思的样子,同事拿我打趣。“你中病了吧?”他说。我煞有介事地点点头。当教师久了,很容易患上一种病,惜物、惜才、惜缘,还总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掌握着别人的命运。这也算职业病吧。
想了很久,始终在工具上打转。一会儿想把它做成锅把,一会儿想把它改成刀把,一会儿又想把它制成铲把。难道它只能是这个命运吗,或它只能是手柄的材料?作为一名教师,当然不能如此没有想象力,更不能如此武断。我们的使命是开发学生的潜力,而不是判决他们的命运。如果连一根镐把的用途都没有创意的话,何谈开发人的潜能?
我努力让自己跳出工具的刻板思维,想象更多的可能。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个想法让自己都怦然心动。可是,它似乎少了点艺术潜质。这么普通的一块木头,既不是名贵木材,也没有很好的造型,怎么能够成为艺术品呢?这样一想,便又气馁了。可是艺术并非都是阳春白雪啊,先天不足后天的努力不是可以克服吗?再一想又点燃我的信心。原来它是体力劳动者的工具,能不能把它变成脑力劳动者的用具,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仿佛灵光乍现,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目光在办公桌上搜寻,一个念头执着地冒了出来:它将来一定要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最醒目的位置!
想找笔画一画,借以激发灵感。我习惯用钢笔。我有一支最心爱的钢笔,跟随我好多年了,虽然伤痕累累,但喜爱之情丝毫不减。在笔筒里翻腾一会儿,才把它找出来。它流线型的笔身,看着美观,用着舒服。握在手里,心里想:这好的一支笔,为何非要让它委身于笔筒中,混杂于一堆廉价的签字笔中间?想到这里,脑子里突然冒出古人书案上的笔架,一个大胆的创意顿时形成。
三下五除二画了一张草图。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我来说,这不费吹灰之力。在细节部分又进行一番斟酌,我开始制作。中间遇到一个难题,一位艺术家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一个笔插诞生了。
它既是一件艺术品,又是一件实用器。一梁,两足,六孔,中间可以插国旗。平视如一道彩虹横空出世。俯视如千年神龟低首沉吟。造型古朴厚重,拙而不俗,极具艺术美感;两足与横梁的结合采用榫卯结构,设计精巧,牢固耐用,而且拆装自如;可同时插六杆笔,取用方便,再也不用到笔筒里乱摸。
镐把登上了书桌。看着它心里想,这其中蕴含着教育的秘密。
详细记录这一过程,还有一个目的,提醒各位同行,学有多重含义,不要片面的认为抱着书本才叫学习,制作一样东西,甚至学会烹饪一种食物,也叫学习。“停课不停学”,千万不要把学理解的过于狭隘。事实上做点什么比学点什么更有意义。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