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儿哪儿都挺好,为什么不去?|宇帆·早茶夜读546

546 | 读城记2020

作者嗓子哑了,今晚没有录音
北京哪儿哪儿都挺好,为什么不去?

文/ 宇帆

接到小区封闭式管理的通知那天,我们正在犹豫要不要去超市补充些食物。已经几天没有出门,家里存货不多了。小区入住率不高,周边没什么便民设施,最近的超市也在几公里外,平日里还可以用某东到家,正值过年期间,也不给“到家”了。小区通知下来后,一想到还要和这么多人待在一个小空间里办出入证,我们就怂了,决定再靠余粮坚持两天。还好,第二天另一家网上买菜平台就开始营业了,尽管食材整体价格上涨,还得每天定点抢,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它是我们唯一的买菜渠道。不过,即使不是疫情缘故,线上买卖菜品也逐渐替代线下,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尤其是上班族选择的一种新生生活方式。我也很喜欢线上交易,省时省力,还节省沟通成本。但伴随而来的通常是老人不赞同的唠叨,买贵了,不新鲜,还是得去菜市场亲自选才放心。是的,菜市场,超市也不行。
菜市场似乎是城市的基本配置,我对菜市场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小时候经常去。镇上的菜市场有自发形成的街边菜场,也有政府划区的市场。街边菜场不收摊位费,也就没人管理,但他们似乎也有自己的“江湖规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一群人就聚了起来,也不会为了摊位争吵,买卖做完离开时还顺便把地上的碎叶子也捡走,都是菜场“默契”。每逢“三六九”,也就是每月日期尾数是三、六、九时,都是“赶场日”。每到那一日,市场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走一步跟通关打怪一样。路边也摆满了小摊,很多平日里不在菜场卖菜的乡民也会把新鲜蔬菜摘一些装一背篓背到镇上卖,就这么多,卖完就走。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整个菜场沸沸腾腾,说话全得扯着嗓子喊。备年货嘛,都是全家出动。每到一个摊位前,总会说上一句:“老板,便宜点嘛,我经常在你这里买。”你买了一斤空心菜,老板顺手折了一把葱给你,“下次再来啊”。也不一定真是熟客,也不是说一定要降点价,讨价还价,你来我往,都是菜场话术,也是人气儿。
那时候我对菜市场是喜厌参半。菜市场里的食品种类很多,总有一个区域专门卖糖果、糕点之类的小零食,还有的市场规模更大,衣服玩具什么都有。跟着大人去一趟市场,总能央着买点儿什么新奇的。可我也不太喜欢菜市场,尤其是过年买新装的时候。你想想,一个穿上漂亮新衣服、小皮鞋正欢喜的小姑娘,却不得不踏在混杂泥土、血水、家禽排泄物的地面上,紧紧跟在大人身边,还得随时防备跟旁边阿婆手上正在扑腾的鸡鸭鹅来个亲密接触。小朋友的喜好简单直接,当我长大一点,菜市场里的东西对我而言不再新奇,我就不爱去菜市场了。但它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什么都有”的地方。这些年商超越来越多,也出现了网上购菜的平台,但菜市场里依然人头攒动,喧闹嘈杂。早晨到菜场购买新鲜蔬菜,是很多人开启新的一天的方式,尤其对于大多老年人来说,逛菜市场是他们的生活必需,既当锻炼身体,又能见见朋友,再和摊贩唠唠家长里短,这是生活的调味品,比天天不着家还没话聊的儿女有趣多了!逛一座城市的菜市场,看这里卖什么,怎么卖,都能摸清这座城市的脾气。有人买一斤牛肉让老板帮忙切成丝,有人要求切成块用来炖,老板都笑呵呵地服务周到,“顺手的事儿”。老主顾的感情都是这么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二零一七年我到北京上学。那一年,北京的菜市场有的被拆掉了,有的被迁到城市更边缘,留下的都要经历升级改造。尽管在之前的十多年,北京一直在对传统菜市场进行改造、外迁,但这一次的清理整顿似乎彻底让传统菜市场走上落幕。那个冬天,有很多人离开了北京,也有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被完全改变。取而代之的,社区中多了更多的蔬果店、便利店、生鲜超市等社区便民设施。相比起传统菜市场,这些便民中心规模比较小,干净整洁,规范化,“摊主”是被中心统一管理的雇工。我不清楚这些社区便民设施是否能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需求,但它确是很难替代曾经传统菜市场所特有的社会交往与关怀功能。过去逛菜市场除了买卖,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过程,当摊贩与顾客之间没有了交流的平台,变为个人与企业之间纯粹的交易行为,菜场所特有的功能也就失效了。传统菜市场曾经是城市大力扶持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功能的调整,它又成为不受欢迎的对象。摆在它面前的命运,要么消失,要么接受彻底的改造。城市空间的意义是什么呢?只是为了创造数量值吗?如果说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菜市场注定要被新的服务平台所替代,是否能够创造新的空间弥补那份缺失的城市“温度”?不再受到重视的传统菜市场只是一个案例,代表着那些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越来越靠近标准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被轻易选择删去的城市的一部分,同时被抹去的,还有在那个寒冬被迫离开的那些城市外来人口。
那时我刚到北京不久,正待在宿舍感叹着人生中第一次有暖气供应的冬天,可当我在电脑上看到那些冰冷的文字和图片,我又是第一次那么清晰地意识到,在同一座城市的另一边,有人正经历着人生中最惶恐不安的夜晚。以前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北京读书,我很奇怪,北京哪儿哪儿都挺好,为什么不去?当我终于来到这座城市的那个冬天,我才开始明白,我来到北京读书,学校在北京,可我不在北京……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还原教育部科员周树人的上下班路况|沈从文的凤凰,我的北京 |我知道的不多,“胡同就是fashion”| 假如北京是一颗洋葱 |别了,广和居;别了,安乐居!|东交民巷走一走 | 在北京破壳的痕迹 | 夜晚,北京地下的噪音 | 树人哥,北京不是你的家|胡同里一朵外来的蘑菇 | 大风吹好了青春期抑郁|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