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雯:短篇小说非遗传人 | 杨早·早茶夜读320
320丨青年变革者
新书来撩
作者: 任晓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任晓雯:短篇小说非遗传人
文/ 杨早
欢迎收听本周的“新书来撩”。本周我为您推荐的是任晓雯的新作《浮生二十一章》。
这些篇章最早发表在《南方周末》上。当然,当任晓雯发表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已经不再看报纸了,但是——短篇小说发表在报纸上,其实是一个传统。
我们看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有些是发在刊物上的,比如《狂人日记》,比如《孔乙己》,也有很多是发在报纸上的,比如《阿Q正传》。
发在报纸上,可能是单篇,可能是连载。但总的来说,报纸的受众面更广,它的篇幅也更受限制。一张副刊,混迹在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当中,突然跳出一篇小说,尤其是一篇短篇小说,这是一件很吊诡很现代的事。而很久以来,这样的事情已经没有人去做了,以至于都有点儿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浮生二十一章》,每篇大概都只有2000来字。在2000来字当中,要写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要写一个人一生中的片段,其实都是非常考验写作功力的事情。但这本身也是一种挑战。我甚至怀疑没有人再继续这门手艺,是因为它的难度实在太高了。报纸的特性也不太容许作者随意的挥霍空间和文字。
摄影/郑筱诗
汪曾祺生前曾经写过一篇小散文叫做《说短》,一开始他就说:
短,是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
短,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
现代小说是忙书,不是闲书。现代小说不是在花园里读的,不是在书斋里读的。现代小说的读者不是有钱的老妇人,躺在樱桃花的阴影里,由陪伴女郎读给她听。不是文人雅士,明窗净几,竹韵茶烟。现代小说的读者是工人、学生、干部。他们读小说都是抓空儿。他们在码头上、候车室里、集体宿舍、小饭馆里读小说,一面读小说,一面抓起一个芝麻烧饼或者汉堡包(看也不看)送进嘴里,同时思索着生活。现代小说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的节奏。现代小说是快餐,是芝麻烧饼或汉堡包。当然,要做得好吃一些。
我也思考过,为什么这几年短篇小说越来越少?尤其是短篇小说发在报刊上,就特别更加地少了?
坦白说,我在读《浮生二十一章》的时候,也确实感到了这种困难。
什么困难呢?就是一个故事很快地结束了,然后要进入另外一个故事,我需要重新去理解另外一些人,或者另外一位主角。这种人物和场景,还有情节,不断的切换,其实在增加注意力的转换成本。可能大家都不太愿意去投入这么大的注意力,却仅仅得到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的阅读愉悦?
但其实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挑战,你的思维要快速地跟随这本小说集的节奏。
说起来也真是很反讽,我们的知识越来越碎片化,但是我们的小说越来越长,所以短篇小说真的就是一门好像即将断绝的手艺,特别当它发表在报纸上的时候。从这点上来说,任晓雯已经可以称为非遗传人。
那还有一点,可能也是因为短——当然也有任晓雯自己的追求。她在小说里面大量地使用一些可能有些人觉得已经死去的字词,比如她不说“春末”,他说“春杪”,春杪这个词,在小说集里反复地出现。
语言的试验,一个是文言文语词的融入,一个是沪语的引入。像任晓雯觉得水浒传里面“铺”下好多碗碟,“铺”下席面,这个“铺”字显得非常的堂皇和盛大。她在小说里面也就用上了这个“铺”字。
沪语,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南方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吃亏”的问题,“南方作家怎么样使用方言,又不让其他地区的读者感到为难”,像这些难题,任晓雯在《浮生二十一章》里面都一一面对,更不用说,她其实是要用这这些故事来讲述曾经的上海岁月,曾经上海人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用汪曾祺的话说,就是他们在“吃什么”和“想什么”。在这一点上,用短篇来描述生活,以及描述人们的生活和思索,汪曾祺这位不喜欢上海的老头儿,跟任晓雯倒是心有戚戚焉。
除了对短篇小说传统的接续,和对非现代白话语词的创造性转化,任晓雯这本小册子还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就好像她本人看上去温文尔雅,十分的fashion,但其实她是一个有力量的小说家,他对人的关注,对人生细微处的抓取,言以尽而意无穷的悬置,都是短篇小说本色当行的绝招。这种带有中国古典审美的含蓄和反转,在现代小说里面,或者说现在所有文字里面,也是越来越稀少。大家可能都习惯于把什么事都要掰扯得特别清楚,不那么愿意去留空间给别人去遐想。
所以,读《浮生二十一章》,你可以读见短,可以读见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字,我们的方言中的美妙。同样你还可以读出一位小说家任晓雯。她的热心、细心和耐心。
这就是我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任晓雯的《浮生二十一章》。
谢谢各位。我们下周再见。
本周主题书
2019.6.10~2019.6.16
「断魂枪」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骆驼祥子
下期主题
二马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