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秦驰道宽七十米

安陆秦驰道宽七十米

吴三元

安陆秦驰道:宽70米·7米1棵青松行道树·行道树间开放金色葵花。

安陆之名,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1986年,荆门郭店出土的楚左尹墓楚简有载:“安陆之下里人”。表明安陆之名至迟在公元前316年、楚怀王13年时就已经出现。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安陆县丞喜墓秦简有载:“(秦襄昭王)廿九年,攻安陆”。表明秦承楚制,安陆之名延续至今,从来没有更改或者间断过。

安陆有秦驰道,因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和三十七年两次巡游到过安陆。

秦安陆县丞喜墓出土《编年记》竹简有载:“廿八,今过安陆。”“今”为秦始皇,“廿八”,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20年,秦帝国第2年。秦安陆县丞喜44岁,面见过秦始皇。喜2年后去世,享年46岁。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秦始皇三十七年,为公元前211年,秦帝国第12年。“云梦”指云梦泽,云梦泽北古汉阳安陆地域。

《汉书·贾山传》载秦驰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贾山,西汉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时期人,著作有《至言》传世。

秦以“六尺为步”(《史记》)。“道广五十步”,即为“三百尺”。秦1尺合今23.1厘米,约为成人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跨距,50步合今69.3米。“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三丈”,为今6.93米。“椎”,是植物,古书及《辞源》记载是“终葵”;“金椎”,金色的葵花。

通过安陆的秦驰道形制规模为:道宽70米,7米1棵青松行道树,青松树间种植着金色的葵花。宽广的驰道两边,青松垂阴,葵花竞艳。西汉人有感叹:“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安陆为郧国故地,楚国灭郧国而实施县治,为“郧邑”。郧邑时长400多年,是楚国东扩和北伐中原的战略策源地。

《史记》记载:“二十七年(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治驰道。二十八年公元前220,始皇东行郡县《编年记》竹简有:“廿八,今过安陆。”秦始皇第一次到安陆是在公元前220年,是在统一六国后“治驰道”的第二年,是从齐鲁故地登泰山以后过来的。秦驰道主要有两条:通往齐燕故地,即今河北、山东、辽宁一带;通往吴、楚故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也就是说,秦王朝在一年内,就打通了秦至六国故地的公路网。说明秦驰道是延续六国故地而来,没有大兴土木。

根据秦简《编年记》、《史记》记载,秦将白起率军分东、西两路攻打楚国,公元前278年合兵占领楚国郢都。

秦简《编年记》:“廿七年(公元前281年),攻邓(河南邓州);廿八年(公元前280年),攻囗(在邓州和安陆间);廿九年(公元前279年),攻安陆;三十年(公元前278年),攻囗山(应该是“纪山”,纪郢所在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公元前278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以上史实说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纪郢是从东、西两路进行的。西路是沿汉水方向,东路是沿涢水,即随枣走廊方向,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安陆是随枣走廊文化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元前279年,西路大军水淹鄢郢(湖北宜城),屠城者几万之众;东路大军攻占安陆。公元前278年两路大军会师纪郢(湖北荆州)。自此秦置南郡,辖安陆县。秦军攻占安陆,会师纪郢线路就是秦驰道走向。

道路,尤其是大道,是最具历史传承的。楚大道、秦驰道是一脉相乘的。正是如此,安陆自西周时候起,一直是古汉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