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清心豁痰/逍遥加减治疗失眠不寐医案
赵某,女,33岁,汉族,出租司机
初诊:2005年5月21日。主诉:失眠多梦一年余。
病史:2004年3月份因事物纠纷致心绪烦乱渐致失眠,经市中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服安神补脑液及镇惊养心安神汤剂效果不显,需借助西药方可入眠。三个月年因情绪波动,失眠加重,现每日服用谷维素,每晚需服艾司唑仑(舒乐安定)3片方可入睡四小时左右,且多梦,易于惊醒。白天脑中纷纭,不能自已,心烦,急躁,易怒,常有悲伤欲哭之感,记忆力明显减退,心慌,惊悸,四肢无力,头晕,胸闷气短,全身不定时游走性疼痛,面色萎黄呈慢性病容,精神疲惫。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数弦。
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肝气郁结,痰火扰心)。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
治法:健脾养心、解郁安神、清化痰火。
处方:清心豁痰汤加减(自拟经验方)。
白术10g,茯苓15g,远志10g,柏子仁15g,橘红9g,半夏9g,香附10g,西茴9g,胆南星9g,节菖蒲9g,栀子9g,莲子心6g,龙骨15g,淡竹叶10g,琥珀粉(冲)3g,甘草3g。十五剂,水煎服。
嘱:自我精神调节,按时作息,适当活动。
二诊:2005年6月8日。心烦,心悸胸闷气短,急躁,欲哭感及头晕症状大减,现已停服谷维素,每晚服艾司唑仑2片可睡六小时左右,夜梦减少,唯胃部有时隐痛。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数弦。
二诊辨证论治:心脾得补,肝气得疏,痰火已降,故诸症好转,夜寐转佳,夜梦减少。胃脘有时隐痛为药剂偏凉之因,为防伤胃,去淡竹叶,加砂仁6g,木香6g理气止痛。二十五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7月6日。已停服艾司唑仑,夜晚可安稳睡眠七小时左右,精神、饮食及面色均恢复正常,唯走路快时感觉心慌,余无不适。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诊辨证论治:经用健脾疏肝,清化痰热之剂,调其虚实,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得以调整,功能得以复常,故诸症基本消失。行走较快感觉心慌,为病后正气未复之象,拟健脾安神,疏肝清火之剂善后。
处方:逍遥散加味。
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2g,茯苓15g,炒枣仁15g,石菖蒲10g,龙骨15g,柴胡6g,香附10g,西茴9g,炒栀子9g,菊花10g,甘草3g。十五剂,水煎服。
患者夜寐安,诸症消失而痊愈。2005年12月21日电话随访,知已正常驾驶出租车三个多月,现每晚10时左右即睡,早晨6时许起床,身体一切正常,无任何不适感。——《中医脾胃病学》
【按语】本案与上案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相似,故处方也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上案胃脘隐痛加砂仁、枳壳行气化湿和胃;本案加砂仁、木香温胃行气止痛。
两案证明李老自拟清心豁痰汤对治疗脾虚肝郁致痰火扰神证疗效确切,临床可以学习应用。
王某,女,49岁,工人
初诊:1992年3月13日。主诉: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半年余。
病史:半年前因母病故,悲忧过度,渐致心烦易怒,哭泣无常。半年来经多家医院检查均提示无器质性病变,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维生素C、更年康等药物,效果不佳。现头晕失眠,噩梦惊恐,心烦急躁,哭泣无常,胸闷气短,腹胀纳差,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善太息。

舌红,苔黄稍腻,舌体胖大,脉弦滑。
中医诊断:不寐(脾虚肝旺,痰火扰心)。
西医诊断:癔症。
治法:健脾疏肝,清心豁痰。
处方:清心豁痰汤加减(自拟经验方)。
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2g,半夏10g,胆南星5g,香附10g,栀子10g,莲子心5g,郁金10g,菖蒲10g,淡竹叶12g,龙骨15g,琥珀粉3g(冲服),甘草3g。十二剂,水煎服。
嘱:畅情志,调饮食,忌生冷辛辣。
二诊:1992年3月26日。烦躁除,能安睡,诸症减轻,唯时感胃脘隐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体胖大,脉稍弦。加砂仁8g,枳壳10g。二十四剂,水煎服。
二诊辨证论治:烦躁除,能安睡,诸症减轻,说明痰火扰心基本已除,然脾虚肝郁未复,故去淡竹叶、琥珀粉以减清心除烦之力,加砂仁8g,枳壳10g以增化湿行气和胃之效。
三诊:1992年4月20日。诸症消失,偶感心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
三诊辨证论治:痰火已清,标症已无,现患者主症为心慌,治疗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稍用清心化痰之药以巩固疗效。用逍遥散加减,方中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同用,实土以抑木,使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使血充则肝得滋柔。
焦栀子、郁金、香附、柴胡疏肝解郁清心;菖蒲、远志、酸枣仁、龙骨配伍,有开有合,既清心镇怯定志,又养心安神益智。枳壳行气除胀。
处方: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柴胡5g,焦栀子10g,郁金10g,香附10g,菖蒲10g,远志10g,酸枣仁15g,龙骨15g,枳壳10g,甘草3g。十五剂,水煎服。
四诊:1992年5月6日。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饮食、睡眠好,病获痊愈。
——《中医脾胃病学》
【按语】患者因母亲病故,悲伤过度,肝疏泄失常,则心烦易怒,哭泣无常;脾虚日久生痰,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则失眠;痰蒙清窍则见头晕;腹胀纳差,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精神萎靡为脾虚表现;胸闷气短,善太息为肝郁表现;本案脾虚肝郁为本,痰火为标,依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清心豁痰再疏肝健脾,标本缓急有序,药证相符,故诸症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