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降伏浮躁的心吗?

1

昨天,一位有一面之缘的研究生在微信上联系我,向我请教如何释放压力。如果她向我请教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可能不敢多说,毕竟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也不懂如何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她问我如何释放自己的压力,我倒是乐意和她分享我的经验和感悟,于是同她进行了一番交流分享。

压力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因为人们应付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情境带来的情绪紧张和焦虑。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危机情境时所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就是压力反应。这里所说的危机并不一定是战争、自然灾害、凶猛野兽,有时一只小虫子都可以让人产生压力。奥斯卡得奖影片《对她说》中,一个英勇的女斗牛士回家看到厨房里的一条小蛇就吓得魂飞魄散,大哭着冲出家门。在另一个网络视频中,一个壮实的中年男子在注射室里哭闹着不愿打针,惹得旁人哈哈大笑。也许在别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对另一些人来讲,可能是压力山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压力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工作压力,一是生活压力。不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可能产生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保持一定的压力水平,可以成为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动力。如果完全没有压力的话,人就会觉得无聊,导致情绪不佳,影响幸福感受。如果压力过大,且长久积压,就会对身心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导致焦虑痛苦。正是因为如此,在目标制定中有一个原则叫做“跳一跳,摘到桃”,举手可摘就失去了挑战和趣味,高不可及则会产生失望和挫败的感觉。所以,要想过得幸福快乐些,没有压力不行,压力过大也不行,需要将压力维持在适宜的水平上。

2

如何能将压力维持在适宜的水平上呢?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提出“幸福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相对自如地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然而人性是有弱点的,管理学上的“彼得原理”就表明,人总是趋向于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最后导致力不能及,也就自然产生压力,带来痛苦。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然而,知人容易知己难,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意思是说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认识自我的人才是高明的。正是因为认识自己很困难,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把“认识你自己”当做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自己能够跳出自己的身心之外反观自己的话,肯定会看清自己的一切,然而这无异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站在山脚则仰望高山,登上山顶则傲视群峰,横看只能看到横的美景,竖看只能看到竖的风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在社会中,几乎无人能够脱俗,都会为一定的名利所累。既然无法摆脱,索性坦然待之。我们是凡人,自然要承受凡人的烦恼和压力。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对待自己遇到的烦恼和压力就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3

压力时时在,烦恼处处有。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压力,但可以尽量减少压力。 我们知道,欲望越多,无法实现的可能就会越大,产生的压力就会越强。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适当降低自己的欲望,简约生活,压力自然减弱。著名作家梭罗就逃离城市,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了两年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瓦尔登湖》,在享受简朴生活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才名。

然而,一般人无法像梭罗那样超凡脱俗,很难割舍现在拥有的生活。在不改变现有生活状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反省来调节心态应对压力。如果我们因为追逐名利而烦恼不已,就可以不断反问自己“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通过不断地思量身心健康与名利孰轻孰重,从而做出合适的抉择,适时放弃一些力不能及的追逐,便会觉得身心轻松了。

5

《菜根谭》中有:“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与其说压力是群魔,不如说是自己浮躁的内心是群魔,降伏内心,一切压力俱消。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为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修炼永远在路上。

(幸福小练习:学会聆听,用心多听听别人的故事。)

公众号

安享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