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费心经营的「人脉」都没用!

更多职场干货,请关注公众号【生涯研习社】

文 ▏六块儿

虽然不想承认,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同学聚会已经变成了军备竞赛。

都在比什么呢?工资、单位、职位…还有,人脉。

上周一个老朋友结婚,高中的同学来了不少,齐刷刷坐满了一桌。由于从事的职业性质不同,大家的言谈举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新人还在化妆,大家三三两两地寒暄,插不上话的就不停刷手机,好像自己很忙的样子。最活泛的大明站起来说话了,“喂喂,都别窃窃私语了,咱们都分别说说自己最近的情况吧,都好久没见了,机会难得。”

大明从介绍自己开始,他毕业后去了一家商贸公司,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手底下十来号人,圈里的某总、某董都是他的兄弟,听上去颇有豪气。

于是,大家也开始转着圈地报告自己的职业、公司,再缀上一句“大家多多联系,有什么用得上的,尽管开口。”

我隔壁的海强以前不怎么爱说话,在班上存在感不强,他说自己进了“有关部门”,目前干的是文秘工作。

“哟,海强以后这是要当领导啊,以后你得多关照弟兄们啊。”大明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随后,大明主动和我换了位置,巧舌如簧地把海强灌了个酩酊大醉,我们陷入无比的尴尬,也只能面面相觑。

在大明的心里,这一顿饭一定很划算,因为“有关部门”的某科长,又成了他的“兄弟”。

人脉,真的如大家认定的那么重要吗?

在所谓“人情”社会,认识的人多,绝对算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记得刚进公司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告诫我要改改内向的性格,多请前辈吃吃饭,多参加一些同行的聚餐。最初的几个月,我照做了,钱花了不少不说,还频频陷入冷场的尴尬,最关键的,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记住人名,并没有更多的收获。

我开始怀疑,把自己搞得这么疲惫,真的有必要吗?

先把这些年观察的结论摆出来:刻意经营人脉,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首先,从性格上来看,人们确实有着基因上的差异。

我们常常用外向和内向来划分人的性格,根据《内向者优势》中的区分标准,识别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主要是通过他们汲取能量的方式。

外向人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他们在聚会、饭局、爬梯中往往会越来越high,乐此不疲;而内向人的能量则主要来自于独处,虽然也能够进行得体的社交,但是在人多的地方呆久了,他们会觉得累。

所以说,硬逼着一个内向的人频繁参与甚至阻止社交活动,当事人会十分疲惫。就算是一个外向的人,也不能保证你想要接触的对象喜欢同类的社交。

其次,从限度上来看,人们可维持的有效社交是有限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情感账户,就像存款一样,不可能用之不竭,而人脉需要持续的投入。我们的微信通讯录可能有成百上千个联系人,但是能叫上名字对上脸的又有几个呢?

根据英国专家的研究,圈子太多,社交负担也会增加,150个,是我们保持社交关系的上限。也就是说我们年三十儿费老鼻子劲儿群发的上百条短信,收获的可能只是一帮“点赞之交”。

所以,不情不愿地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不确定性强、回报率低的行为中,绝不是一个理性人应该做的选择。

维系人脉,要的其实是一种“恰如其分”,盲目求多、求广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我们看清楚社交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虽然很多人不爱听,但有效人脉的目标就是“双赢”。

情感和利益,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在一段社交关系中,双方都必须满足至少一方面同属性的需求,否则关系必定难以为继。

情感需求不难理解,人都是有温度的,必须在社交中相互取暖。

百岁老人日野元崇明在《活好》中说,牢固的情感关系,应该是那些相互之间发自内心祝愿对方一切都好的人。他们虽然不用我们花太多精力去维持,却最值得我们珍惜。

利益需求就需要重点说一下了,在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接触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社交关系,“共赢”是维持关系的唯一途径。

大多数人建设“人脉”,就是为了接触各个行业里的牛人,以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用得着”。这样的目标无可厚非,但却不可能实现。

牛人的精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一定会投入在收益最大的地方。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求助者,偶尔一次援助或许可能,但久而久之,一定会在心里把这个人定义为“麻烦的家伙”。

所以,有效的社交,必须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牵线搭桥,认识目标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扪心自问:“我能给对方提供什么,好让他觉得我这个人值得交往?”

只有回答过这个问题,“人脉”才算有了根基,否则,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的让对方把自己贴上“麻烦”的标签,反而使机会白白流失。

有人会说,“我才是一个刚入职的菜鸟啊,凭什么给人提供‘双赢’,只有求人的份儿!”

是的,建立人脉,本来就需要一份耐心,你看那些在各个行业掷地有声的牛人,一定是某一领域的成功者,他们不需要苦心经营人脉,人脉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但是人际交往,有些素质是打底的,至少以下这三个方面,我们当下就可以去做。

① 做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即丰富和幽默。初入职场,一定很想在同僚中打开局面,让别人认识自己、关注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与众不同。

按照简单的数学计算,同事中懂编程的占80%,懂经济的占20%,懂历史的占5%,如果你是一个熟读历史、爱好经济的程序员,那么你的独特率就是0.8%。这意味着,你很有可能在思维方式、言谈举止上高出别人一个层次,如果再能时不时甩出一两个逗乐的“包袱”,那么能够被大家记住的概率就会很大。

汪涵被称作娱乐圈的“人脉王”,靠的就是长久以来的积累。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没事儿就窝在家里看书,所以各行各业的知识他都懂一些,再加上得体幽默的言谈,不论是政商大佬,还是鲜肉小生,他都能从容应对,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社交体验。

②做一个“有心”的人

“有心”,即同理心。冯仑在《岁月凶猛》中回忆,自己有一次癌症误诊,正躺在医院里愁眉不展,一个创业者打听到了消息,急匆匆赶到病房来探视,谁知一开口,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多么多么需要投资,谈话的结果可想而知,无论产品再好,投资人在此情此境下也不可能听得进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元能力,我们常说某人在社交中特别懂得把握“节奏”和“分寸”,其实说白了,就是说他懂得换位思考。

就像我们随手收的名片会乱丢,接的群发祝福不回一样,当我们采取同样粗鲁的方式维持人脉的时候,收效甚微是大概率事件。

有心的人,会关注身边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对方感兴趣的细节打开局面,自然、舒服,社交也会变得行云流水。

③做一个“有力”的人

“有力”,即不卑不亢。前面说过,提升能力是建立人脉的基础,但是在你没有足够的能力之前,也请不要把自己摆的太低。在社会文化中,人脉往往意味着“求人办事儿”,这一个“求”字,就把双方的关系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低姿态的社交会让对方看不起、记不住,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

平等的交际观有多重要?在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没什么高下之别,只是分工和阶段不同而已。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安迪起初只是一个菜鸟,行事谨慎,言听计从,却始终在米兰达那儿刷不出存在感,反倒被对方源源不断的无理要求搞得狼狈不堪。但是,当安迪改变了自己的定位,当她认真装扮自己,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件工作,变得干练、自信,米兰达也渐渐把她放在平等的位置对待,两人的沟通才逐步建立起来。

最后,我想再次提醒像大明一样的朋友,不论当下的我们在建立人脉中投入多大的精力,都不要放弃建立新的情感支撑,更不能忘记呵护身边本就存在的情感依赖。

当一个人离开工作,职业带来的社交红利也必将消失,到那时,谁在社交场里裸泳,谁会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我们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没有情感的社会关系,终究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作者:六块儿。新精英基础班优秀学员。痴迷于终身成长。作者公众号,六块儿书店:(ID:sixpacklib)欢迎关注。

点击链接测一测你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有哪些职业与你最匹配?

想要了解更多免费职业测评及职业发展咨询,欢迎关注公众号【生涯研习社】

「了解更多」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生涯规划师!

转发、评论,让更多人跟你一样优秀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