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太极内功

太极内功法是一种动静功结合的导引法,主要通过意守、以息运气、呼吸锻炼等方法,以增强内气而产生祛病强身等功效。太极内功原系太极拳的内炼功,早先在武术界中流传,以增强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其有良好的祛病保健功效,在本世纪60年代初,由李经梧等将本功法作为一种疗法试用于临床,经临床验证,效果颇佳。

[基本内容]

一、练功姿式:

可分静炼式、动炼式、活炼式三类。

1.静炼式:练功初期用之,适于防治疾病。常用的有如下几种姿式:

(1)仰卧式:枕高约25厘米,肩下垫高3-6厘米,以舒适为宜,两腿伸直并拢,足跟相靠,足尖分开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伸直。置于体侧,手心向下,平贴床面,两眼微闭或微露一线光。

(2)靠卧式(半卧式):头背垫高成坡形,余同仰卧式。或一脚置另一脚上,压住解溪穴,以舒适为度。

(3)靠坐式:如坐躺椅上之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亦可分足压解溪穴与不压解溪穴两种。

(4)平坐式:与'真气运行疗法'基本坐式相同,即端坐式。

(5)站式:即太极拳之预备姿势,为以下练功之基础式。

2.动炼式:中级阶段应用。

(1)站式:先作太极拳预备式,凝视片刻后,两眼微合或微露一线光注视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慢慢弯腰下蹲,蹲至两膝发酸时,即固定姿势,开始吐纳。吐气时,以意引气向下,两手自然伸开;吸气时,以意引气向上至命门穴,同时两手握拳,进行抓闭(见后抓闭呼吸法)。

(2)活步站桩(太极看手式):须有站式基础后练。自太极拳预备式始,右脚横开一步,吸气意贯丹田,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时迈出,两拳变掌向前按,目视前手之手指,左脚尖点地,十分之七的重心在后腿,双肘略弯,右肘低于左肘,止步闭气,至闭极难忍时再慢慢呼气,同时两手轻落体侧,呼气尽再行抓闭握拳,继后如前法作活步站桩,左右手足位置相反。此式可根据练功者身体情况规定练功时间。

(3)带功练拳:在有上两式之基础、内气充实后,方可开始带功练拳。若内气不足,则须重新练抓闭法充实内气后,再带功练拳,练习拳种可由简至繁,姿式由少至多。开始时可练简化太极拳或太极十三式,或其他各式太极拳中的部分姿式。

3.活炼式:高级阶段应用。无固定姿势,用时则有,不用则无,采用喉头呼吸法或意识呼吸法(见后述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此时可带功整套练各式太极拳。平时也可随时随地随意练功,走路坐车甚至说话、做事中皆可练习。

二、意守法:

本疗法意守部位和操练方法因人因时而异。常用的意守法如下:

1、意守会阴法:开始时两眼平视,向正中处视为一线,先将视线放至最远处,注视其中一个目标,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胜景等。待凝神后将视线所采景物收回至眼前1.2尺处左右,再凝视几分钟,至所视景物模糊如气雾时,头慢慢低下,注视会阴,与内视合一,意注会阴,意气同行,守住会阴穴。意守会阴可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定。

2、意守涌泉法:以意领气,自会阴慢慢经大腿、膝部、小腿、踝部达足底涌泉,领气速度须均匀,不可过快。初练者气息浅短,气不能随意下达意守部位,可暂不管呼吸,任其自然,即所谓'气断意不断';经一段时间的锻炼,意气自然合一。

3、意守命门法(又称循环呼吸法):可取站式或坐式,以意领气,吸气时从涌泉始,引气经足踝、小腿、膝部、大腿至会阴处合二为一,再从会阴引气到命门(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意守命门片刻,意守时间长短视个人体质、功夫深浅而定。然后再以意领气从命门向下,经会阴分两路沿原线返回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进行。以意运气时须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

4、意守关元法:以意领气、自命门开始分两路冲向关元(脐下3寸,小腹中),稍作停顿,意守关元。如此反复进行,久习纯熟,可使命门关元前后贯通,充实带脉,腰周如有带缚住。

5、命门涌泉连线意守法:本法多用于治病。开始时取卧式、靠卧、靠坐式或平坐式均可。呼气时,以意领气,自命门下引至会阴,分两路经大腿、膝部、小腿、足踝到涌泉,然后吸气,以意引气,沿原线向上返回命门,再呼气,以意引气自命门下达涌泉,周而复始,反复进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