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MIT看中的中国学生都有怎样的特质?答案好扎心…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学生梦想的学府,建校至今共产生过85位诺贝尔奖得主。MIT以高标准要求筛选全球申请者,今年录取率仅有7%。

什么样的孩子会被MIT选中?MIT招生官在录取学生时最看重什么特质?本文中,讯哥将从MIT校长、招生官、被录新生、MIT校友、家长等角度,为大家全方位展示“MIT人”或者说常青藤人具备的特点。

(MIT校园一角:麻省理工学院第十三任校长Jerome Weisner曾经说过“Getting an education from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from a fire hose.”意思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就像是从消防栓里喝水)

Eric Grimson教授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学术发展名誉校长,他也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教授,同时担任麻省理工伯纳德·戈登(Bernard M.Gordon)医学工程主席。

▲Eric Grimson教授

Grimson教授说,他一直在尝试为理想中的MIT学生描绘一幅画像:这样的一个学生来自于哪里?Ta有怎样的体验?又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改变进而去影响其他人的?

然后他发现其实很难得到这样一幅准确的画像,因为MIT学生身上的品质有一部分是可以量化的,也有一部分难以量化,但它们之间都有着共通的地方。

1、学术表现优异

可以量化的部分指的就是分数。MIT是对学术要求很高的学校,学生们都是以绝对优异的成绩进入MIT。很多本科生刚刚进入学校,就会被学长学姐们教导,在study(学习)、social(社交)、sleep(睡觉)三者之中最多只能取其二,然后很多学生发现,其实能做好其中两项就很厉害了。

Grimson教授分享了一些与MIT招生有关的数据。MIT2016的录取率只有7%,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学生的录取率会更低一点,这其中有47%是女生,另外还有18%的学生是家庭中第一代进入大学深造的孩子,这说明MIT一直致力于找到最好的人才,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又或者能不能负担得起学费。

虽然MIT的工程学院在大家的认知里,太好了以至于很难进,但它的录取率在所有学科里还不算是最低的。录取率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计算机科学专业,只有4%。而录取率最低的学科是哲学,只有2%。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虽然这个社会对于哲学家的需求不是很大,但它却是重之又重的学科。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知识和真理,而是思考和思考的方式,这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

2、有自己的热爱

另外,与分数同等重要的,是学生是不是有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并为之不断努力。比如在一些比赛中是不是获得了相应的一些殊荣,比如会不会演奏一些乐器或者是有其他相关的兴趣爱好。

但如果在一个有20个兴趣爱好的申请者和一个有2个兴趣爱好的申请者中做选择的话,MIT会选择那个只有两个兴趣的学生,因为他们更加看重学生是否能专注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

3、领袖气质

画像的另外一个要素是领袖气质,也就是学生是否具有领导能力。MIT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袖,在各个行业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他们需要知道如何领导一个团队,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的来说,Grimson教授对渴望进入MIT的学生提出的建议是:在申请的时候,说说你对哪些事物充满热情,想怎样改变世界,又是如何做一位领袖的。这些就是MIT一直在申请者身上所寻找的气质。

而从MIT面试官、被MIT录取的新生、学生家长及MIT在读学生及毕业校友,这些人的口中,被MIT录取的学生是怎样的呢?

角度一:招生官 石岚

MIT中国总面试官,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委员会中国区主席

录取没有简单公式,学校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潜力。石岚在接受采访时说:“学术只是基础,我们还考察多个方面,比如,天分、潜能、责任心、与世界的联系。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尽相同,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用好自己的天赋,从不同角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世界。”

另外,MIT看重个人奋斗能力。我们会关注:学生是不是家族里第一代上大学的人?2016年录取的学生中,15%是家族里第一代上大学的人。MIT非常欣赏那种靠自己的能力,战胜环境脱颖而出的人。对校友的孩子,没有优先录取,也不给体育生加分。同时,她也建议中国父母,教育考虑的是孩子整个一生,排名并不重要。培养一个健康、智慧和仁爱的孩子,是父母更大的人生功课。

▲石岚

角度二:家长

王妈妈:

我的孩子被MIT录取,可能出于三个特质:努力、坚持、会合作。

MIT申请材料里有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女儿自嘲自己性格Stubborn(顽固的、倔强的)。女儿也确实很“顽固”,父母不支持报MIT,觉得MIT可能不太适合女孩子,但MIT是她梦想的学校,自己坚持要报MIT。

女儿个子小,身高只有155,但是非常喜欢运动,特别是羽毛球,身高没有优势,她就选择与别人配合打双打,通过与队友合作,一样打到专业水平,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冠军。

徐妈妈:

我孩子的特点,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全面、执着”。

执着体现在学术方面:儿子在MIT读生物专业,从小就喜欢看Discovery频道,中学开始做生物课题研究,参加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并获奖,入选MIT的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的夏令营,全球每年只有80个孩子入选。

全面体现在课外活动方面:儿子的拉丁舞也达到了专业水平。

角度三:拿到MITOffer的幸运儿

Lantin:

我觉得自己被录取的原因,是因为“全面”:最主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然后在这方面花时间,面试官看得出来你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到底在哪里花了时间。

我自己比较喜欢打网球和壁球,还比较喜欢唱歌,也有参加合唱团,星期天我也会去教堂服务,在那儿唱歌。我还在学校做小导师,与低年级的同学交流。

Yewa:

我获得MIT的Offer的原因可能是面试官看到了我想进这所学校的决心。我写申请材料比较用心,也没有说很虚的话,我想学数学,申请材料就是写我想学这个专业。

我做事情比较专注。11年级的暑假,我做了一个统计学的项目,在一个地方做义工,调查了移民学生家庭背景与英语学习快慢程度的关系,我发现统计学还蛮有用的,所以就想去学应用数学或者统计,继续做这样的项目帮助别人。

Vinne:

我来自复旦附中,被MIT录取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全面:能在数学竞赛获奖,同时又很喜欢艺术,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去MIT我想学习数学与计算机专业,未来希望将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在这个领域做一点创新。

角度四:MIT校友

王春光的故事

MIT给我一个特别好的环境,让我找到人生路上真正想做的事情,自己的兴趣,以及我究竟如何能改变这个世界,即使是一小块。

我一直喜欢能源,第一个学期在航空航天做研究,做无人机,我的专业是ESP,第二学期在与老师和同学聊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做的研究可以用在LED灯上,我就启动了一个项目,最后这个技术被飞利浦买掉。

在你想的过程中总会有教授、老师做你的free mentor,记得当时我有一个测土壤的发明,必须要到沙漠地带去测试,我就带着proposal去募款,只敲了两个门,就获得了超过预期的资助。

我毕业后留学校最大的能源中心做了2年,而且我的导师是Ernest Moniz教授,就是现任的美国能源部部长,当时他就提出来,你不要只做技术,要有一个triangle way,要考虑到金融、政策对能源的影响,所以当时为我们开了很多门,包括能源部及政策部门在美国的各种机构,都可以去参与。

我们参与过中东的智能电网、美国的智能电网和英国的智能电网。那是2010年的事情,但是6年以后,中国才开始讨论智能电网的问题,你其实是在MIT的校园看到了未来几年,这些经济大国要做的事情。这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我考上了博士,但是我和我的教授说,我做的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商业化。所以我在MIT的能源中心遇到了我的商业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就搬到了上海,我们在做一个能源大数据分析的创业。

▲MIT校园雕塑

角度五:MIT在读研究生

Bar:

我来自以色列。上大学之前,我曾在部队当军官。军事的特殊训练,影响人的气质——在战乱中,军事行动特别快,需要人在很短时间内作出行动。

13岁时开始兼职工作,尝试过很多工作。14岁时,我在餐厅做过服务员,这段兼职经历,能让人更快地了解社会。这对未来发展很有好处。后来,我担任了公司经理。在很快的时间内,了解手下员工的经历。

16岁时,我建了一个社会项目——医院里的游戏店。自己装修、买桌椅,给小患者带来欢乐。直到医院告诉我,医院根本不需要这个店。于是,我的创业失败了——13年后,我感激这段经历。我发现,自己也能从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从成长经历中,辨识那些“有益处”的失败,它能教会你看清机会,把握机遇,并承担风险。

MIT的生活,给人国际化的视野。来到MIT上学之前,我在市场调查公司上过班。如今,互联网发展,公司越来越国际化,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才能有效地制定企业的策略。

如果你要问,中学阶段,什么事情该做?当然,学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活动是另一部分。睡觉也很重要!除此之外,找到你的最爱!比如校内外的运动,办个音乐社团。当你的年纪逐渐增长,你会知道,这些事情对你很重要。

ishraq:

我来自印度。在HSBC工作了5年。我从小擅长数学,后来成为了一名量化分析师。工作5年之后,我来到MIT商学院。一个班级中,有60多个国籍的学生,他们也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国际化视野非常重要,有了开放的心态,就能结交不同国籍的朋友,也能尊重不同国籍人的文化、宗教信仰。如今,许多公司都更加国际化了,能知道其他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件关键的事情。

这是一个提倡“和而不同”的世界。有人擅长数字,有人擅长创意,有人擅长沟通,人各有长。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长处,保持自己激情,找到职业发展的定位。对于我,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从小喜欢数学,高中时候,参加课堂的辩论。日后发现,自己在两方面都很擅长:数字分析,也喜欢与人沟通。后来找到金融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后又到了商学院。

Maria:

我来自波兰,在麦肯锡做战略咨询工作。我喜欢这份工作,能让我看到全球的经济面貌,也能满足满世界跑的心愿!看到中国的巨大市场,一度很惊讶。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我有丰富的社会体验——四处打工,曾经做过家政。读中学的时候,赴美参加过交换项目。在异地他乡,和他人交流,独立生活。

我是一个国际化的人,走过许多国家,接触到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会说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看待事物的时候,有不同的眼光。

如果重回中学时代,我想,读书是一方面,“走天下路”是另一方面——走出生活的小圈子,去看更多的地方。

Elizabeth:

我在美国波士顿,在美国读完初中、高中和大学。大学阶段学国际政治。虽然来自不错的家庭,父母能供我读私立学校,但在14岁那年,父母告诉我,必须去工作。不仅是我,同学都是这样,有些人去当了服务生,我在巴士上打零工,体会到工作的辛苦,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经验。

我想说,在中学时代,应当多读书,多体验,享受工作。与此同时,领导力也很重要。领导力分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正式的领导力,让你体验成功,比如:组织一场球赛、一次会议。随着年纪增长,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非正式的领导力也很重要。比如,上一节课,能配合老师参与到课程中来——无论你是20岁还是30岁,这一能力都会对你的发展大有助益。

以上就是不同角度的人阐述的MIT的录取特点,虽然大部分的观点相对主观,但是我们却能从中获取很多为之奋斗的重点,不仅是MIT,相信MIT的录取要求也是很多美国名校所看重的。

最后,繁忙的申请季,预祝大家都能拿到梦校的offer!

本文来自外滩教育,讯哥诚意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