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在普洱茶中移动的原理
茶体在遭受摩擦时,其体内的结构水会自然而然地向被摩擦的地方移动,摩擦产生热量,水分蒸发,茶体内的结构水迅速补充,这就是水分在加工过程中移动的机理。水分移动的速度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有所不同,嫩叶比老叶移动快,移动的顺序是:叶沿--叶脉--叶梗,速率渐缓。
水分在普洱茶中的移动分两个阶段,在加工过程中水分在热作用下由内向外移动,并不断蒸发。在贮存过程,由于茶体的含水率与外部坏境的相对湿度不一致,造成水分在普洱茶中的无规律移动。
水分在普洱茶体中移动,主要依赖于叶子内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毛细孔及管道,将蕴藏于茶体深处的水分吸出,加温时,茶体的温度梯度由外而内,层层递减,水分蒸发的速度较快,如果持续加温,水分扩散的速度就会跟不上蒸发的速度,造成外干而内湿。常见的型茶内部发霉就是水分的扩散缓慢所致。
利用水分在普洱茶中移动的机理,我们可知在茶叶的加工中,因蒸发速率与扩散速率间的巨大差异,就应该给被加工物在每一道工序和环节都给予一个短暂而间歇的“休息”,而使茶体含水均匀。水做为茶叶类含物质的溶剂,一刻也不能缺少,他在茶体中的移动越是均衡,越有利于内含物质的转化。
普洱茶细胞内所含的水分是一种由细胞液和原生质组成的结构水。结构对细胞膜有一定的渗透作用。
当细胞膜内的水分压力大于膜外压力时,水分可通过细胞膜渗透出来,相反水分也会深入莫内与茶体结合,这种由渗透引起的水分移动是非常缓慢的。
按照这个原理,普洱茶在精加工成型后的干燥过程中,不应是茶体的含水量低于6%。结构水一旦蒸发,细胞膜就会因老化而失去渗透,茶叶内含物质间的转化就不能进行,而使口感停留于表面,少了层次感和内含物带来的饱满度。
结构水是普洱茶的本真,初加工所使用的晒青干燥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这些精华。台湾的普洱茶爱好者非常注重普洱茶的传统加工,虽然我们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发现结构水渗透的相关原理。但他们在制茶和存茶所崇尚的传统工艺,例如竹篓装鲜叶、树叶下晒青、间歇式人工搓揉、石模压制、晴天加工、自然晾干、移动仓储等处处体现了水分在普洱茶体中移动的机理。最高的科技,其实就是对传统和自然最大的尊重。
普洱茶中的结构水,是普洱茶的精华,因而不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存储过程,对结构水的保护至关重要,换句话说,结构水只能被移动,不要被蒸发,更不能被“掺假。”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