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用户隐私、消费金融、高盈利…...

大数据应用、用户隐私、消费金融、高盈利……50年前,武井保雄凭借独创的一套“金融科技”迅速发家,最终成为日本首富。

1966年,武井保雄36岁,这一年他在东京放出了第一笔贷款。

前半生的武井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甚至可以称之为失败,他没受过高等教育,还没懂事的时候二战就爆发了,中学没读完就被送进了当时作为日本战争预备队的陆军飞行学校。

日本战败后,武井和很多学生军人一样,成为了庞大的失业队伍的一员;他在弹子房里打过工,也做过其他的零工。

后来在黑市倒卖大米时,武井发现了高利贷这门生意。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腾飞,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人对消费品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迅速上升,非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在大阪兴起,民间消费信贷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主流。

起初贷款对象多为和服作坊等手工业者,随后大量的上班族接替了个体户,成为了消费信贷的最大客户群体。

1966年,瞅准机会的武井保雄利用倒卖大米等物资赚取的资金,租借了一间大约12平方米的小屋作为办公场所,开始向个人发放小额消费贷款。

公司的业务模式很简单,就是较低的利率吸引存款,然后再以30%的利率贷给用户;贷款的用户主要是两类人:工薪阶层和家庭主妇。

武井的贷款遵循着两个原则:1.借给一个企业很多钱,不如借给很多人少量的钱;2.应用大数据放款。

前一个我们还能理解,但是在互联网还没有诞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何利用大数据放款呢?

武井的做法很笨拙,但也很新颖。

他认为家庭主妇的个人信用比男人好,于是便在暗中观察统计很多家庭主妇的生活画像;比如,他会在每天早上观察各个小区的阳台,谁家主妇的衣服洗得干净,那她的信用肯定好;他还会借用每家每户的厕所,谁家的马桶比较干净,那么这家人的信用肯定不赖。

1974年,武井保雄将公司更名为武富士,借着日本城市化加速与长达20年的经济繁荣,武井在70年代完成了巨额的财富积累。

为了方便他人借款,1993年,武富士和另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共同开发了一款可以自动完成贷款申请和签约的设备,也就是所谓的“无人贷款机”,自动申请贷款和签约。

利用这个设备,用户只需要填写相关资料,审核人员和用户通过单向摄像头交流,就可以完成整个贷款过程。

技术的进步无疑开发了更大的市场,相比于当时银行冗长的程序,无人贷款机让贷款变得更加方便,也促进了武富士消费贷业务的迅速扩大。

1996年,武富士迎来高光时刻,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三年后的1999年,武井保雄也迎来了个人的高光时刻,首次成为日本首富,以78亿美元名列日本第一,世界排名第30位,此后直到去世前的2006年,武井保雄都稳坐日本富豪榜榜眼的位置,仅次于软银集团的孙正义。

到2002年3月,武富士的未偿放贷金额超过210亿美元,成为当时日本国内当之无愧的霸主,那段时期,武富士广告在日本国内到处可见,几乎是家喻户晓。

然而达到顶点之后,武井保雄和武富士开始走向了下坡路,他个人和公司的负面新闻,也在同一时期开始频繁出现,比如利率过高、暴力催收等问题,不少武富士的用户过上了以贷养贷,高筑债台的日子,伴随出现自杀等恶性事件。

2000年10月,武富士积压多年的信贷黑幕曝光。

日本一家杂志报道称“在有关在千代田生命保险公司破产的欺诈案件中,武富士向被告提供资金”,武富士股价随后暴跌。

但这个麻烦远没有结束,两年后的2002年,撰写文章的记者山冈俊介爆料称,武井保雄软硬兼施希望自己手下留情,还与一家侦探所组成了秘密窃听小组,窃听自己的通话,还监听了武富士几位高管的通讯记录。

由于这件丑闻,武井保雄在2003年被迫辞去武富士董事长职务。

2004年11月,74岁的武井保雄被判处三年监禁,公司也遭到重罚,并迫使他将公司大部分股权卖给了对冲基金在内的一些投资者。

高息、多头借贷和暴力催收被称为日本的“消金三恶”;而武富士迅速膨胀的贷款规模和违约率,也引起了日本监管机构的注意。

2006年日本发布规定,消费贷款公司的年利率不得超过20%,之前多出的利息部分,要全部退还给借款人。

而武富士需要退还的借款人有200万,金额更是超过2万亿日元,约240亿美元。

2010年9月,深陷困境的武富士不得不申请破产;
10月,武富士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摘牌退市;
11月,武富士在伦敦证交所摘牌退市;

至此,风光一时的日本消费金融巨头戛然而止,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而武井保雄早在2006年就已经去世,并没有看到4年后,自己半生心血破产退市的这一慕。

回过头看武富士的崛起历程和运作模式,会不会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前些天被暂缓上市的蚂蚁金服,跟武富士真的有太多相似之处:背景、高盈利、大数据、消费金融、用户隐私等如出一辙。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监管部门远比60年代的日本更专业、更果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