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座千年古城,曾被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现仅存一老巷供人怀古
“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上到城墙转一圈,始识天下第一关。”这是康熙版《潼关县志》中所记载的一首童谣,让人可以感受陕西潼关古城当年的恢弘大气。潼关古城位于黄河岸边,与河南灵宝相邻,和山西芮城隔河相望。古城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因其形势险要,此后的宋、元、金、明、清都把它作为重要关隘而设防,清乾隆皇帝更为它御书“第一关”。图为笔者在今年十一假期拍摄的潼关古城。
据资料显示,鼎盛时期的潼关古城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有六个城门,城内有50多条巷道纵横排列。在这座不大的城池里,有这么多的街巷和建筑,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甚至到了民国时期,古城内的剧院就有7座,大小不一的茶楼更是随处可见。图为矗立在黄河岸边、近年来复建的古城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代词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绘了潼关的险峻。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潼关,千百年来也确是兵家必争之地。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扼守潼关,依托古城构建的坚固河防工事抗击日军,使潼关成为日军无法逾越的关口,直至抗战胜利。图为潼关古城内的抗战英雄纪念碑。
据碑文记载,八年抗战,日本侵略者前后投入五万余兵力,以空军、炮兵为前锋,前后发动20多次抢渡黄河战役,但均告失败,潼关守军未让日本侵略者踏进潼关一步,未占领陕西一寸土地,潼关防线因为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图为古城内存留的潼关抗战防线碉堡。这样的碉堡目前仅存4个。
在日军的飞机大炮无数次轰炸下,恢弘的潼关古城遭受到了极大破坏,大多数历史古建筑毁于战火,消失不见。这是潼关古城千年历史上被损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图为抗战碉堡内的射击孔。
1959年,处于潼关下游的三门峡修建水库, 根据当时测算的数据,潼关古城处于淹没区内,于是位于古城内的县城被迫整体搬迁,古城的城门建筑、 民居、相关设施均在搬迁中被拆除,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一条叫做“水坡巷”的小巷及部分民居 。图为雨中的水坡巷。
水坡巷位于潼关古城南侧,是南城门南大街的第一巷。整个巷道呈V字型,巷宽25米,全长大约800多米。巷子东高西低,整体走势像是一面大坡,每到夏秋雨季,雨水自东向西顺着巷道倾流下泻,所以被称作“水坡巷”。潼关县城搬迁时,因水坡巷位置较高,巷中居民没有搬出,才得以保存下来。图为水坡巷街景。
明清时期,水坡巷居住的是以赵、沈、鹿姓为主的达官商贾等大户人家,从民国一直到抗战时期,住在这里的更多是军官及其家属。图为水坡巷的民居。这些民居依照地势而建,多为明朝洪武年间的建筑。
近年来,当地依托历史遗迹,实施了潼关古城恢复项目,对古城和水坡巷进行了部分复建和改造。虽然水坡巷的街道变新了,但其古朴又不失明清特色的古民居,以及巷内的古槐、古井和石子路,仍是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街区,加上至今仍没有收费项目,水坡巷成为游人到潼关怀古的必到之处,常年游人不断。图为游人在雨中游览水坡巷。
大河乡土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