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黄连汤治疗各种脾胃病
I导读:
黄连汤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方,相对半夏泻心汤来说我们似乎没有后者更熟悉。文中的几则医案感觉每个人都遇见过,深感有学习,有收获。
作者/邵继棠
黄连汤方出自《伤寒论》。据《伤寒论》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的记载,笔者运用该方临床治疗多种脾胃疾患,颇感得心应手,对解除呕、痛、泄、痞诸症,功效尤著,现择医案四则,介绍于后。
呕吐
案1:占姓老年妇女,夙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常因感受风寒或过食油腻而发病。近三天来,畏寒发热,脘痛连胁,剧烈呕吐,水米难进。所吐之物为痰涎及黄绿胆汁,大便三日未解,脉弦滑,苔黄腻,舌根部尤厚,病属表里受邪,寒热错杂。治以黄连汤为主,加入北柴胡和解表里清湿热,生大黄降胃泄浊止呕吐。
处方:小川连6克,川桂枝5克,淡干姜5克,姜半夏10克,西党参6克,粉甘草3克,肥大枣4枚,北柴胡6克,生川军10克。
嘱其药汁冷后少量频服,以免吐出。
药进一剂后矢气频作,气得通,呕吐渐止,三剂后寒热脘痛相继消失。
案2:胃痛钟表修理工余X,男性青年。平日喜食生冷油腻之物,胃痛连续发作三年,多由饮酒过量而诱发,昨晚酒后胃脘剧烈疼痛,胀满拒按,痛如针刺,嗳气泛酸,经钡剂透视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诊视其舌苔黄腻,舌质微紫,脉象弦紧。病属寒热错杂,气滞血瘀所致,拟黄连汤主之,合丹参饮调气活血。
处方:小川连6克,川桂枝5克,淡干姜5克,生甘草3克,西党参6克,法半夏10克,肥大枣4枚,紫丹参10克,白檀香6克,西砂仁5克。
药尽三剂,脘痛顿失。续进五剂巩固,并嘱其注意饮食调摄,以期根治。
泄泻
李姓中年妇女,病泄泻腹痛,迁延两载未愈。大便状如塘泥,每天2〜3次,便时腹痛绕脐,肛门胀坠。前医诊为虚寒泄泻,或用温中健脾,或用补火生土,痛泄始终未除。诊得脉象弦缓,舌苔滑润黄腻。此乃脾胃湿热未清,气机升降失调。脾之清阳不升,则泄泻难止;胃之浊阴不降,则腹痛难除,当取黄连汤主之。佐白术健脾止泻,白芍缓急止痛。
处方:小川连6克,川桂枝6克,淡干姜6克,法半夏6克,西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白芍10克,粉甘草3克,肥大枣4枚。
守方治疗半月,大便逐渐成形,腹痛消失,改予资生丸调理善后。
痞满
黄姓青年学生,病起于吐泻之后,胃脘胀满,痞塞不舒等症长达半月未除,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强食之,则恶心嗳气,大便溏薄,黏滞不爽。曾服西药食母生,胃蛋白酶,中药保和丸、山楂丸等未见效果。诊其脉来弦滑,舌苔黄厚而腻,张口时发出一股臭味。此属胃热挟湿未清,肠中宿食积滞,当以黄连汤主之。佐枳实消痞,蔻仁化浊,六曲助运。
处方:小川连6克,川桂枝3克,淡干姜3克,西党参6克,粉甘草3克,法半夏6克,炒枳实6克,白蔻仁5克,炒六曲6克,肥大枣4枚。
服药三剂,口臭见减,痞胀顿松,胸间豁然开畅,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再予原方三剂,诸恙消失。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4期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证,二者有何不同?试从病理、主证和治法上说明之。
答: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仅一味之差,但其病理、主证和治法大不相同,前者为阴阳升降失常的上热下寒证,胃中有热肠中有寒,阳不得降、阴不得升;证见腹中痛,欲呕吐,治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黄连清上,干姜温下,辛开苦降以复中焦升降之职,半夏降逆止呕,去黄芩而加桂枝,取其宣通上下阴阳之气,人参甘草益胃和中。
后者为少阳病误下加之素体胃气不健,邪热内陷,气机壅塞,互结中焦成痞。证见呕而肠鸣下利,心下痞,心下但满而不痛,属寒热互结。治以补虚和中,降逆除痞,方中半夏为君,降逆止呕,既用芩、连苦寒泻热,又用姜、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降,寒温互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中焦升降恢复、消除痞满之目的,更佐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
——河北中医1981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