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誓与报社共存亡?
纸媒寒冬之下,最尴尬的群体是谁?
在年轻人纷纷选择跳槽、老年人可以选择退休或内退的情况下,那些年龄不上不下的中年人,无疑是这一波纸媒窘境里最尴尬的群体。
坚守还是离开?这是个足以让他们纠结万分的问题。即便知道纸媒的境况越来越不好,但除了与它共存亡,还有什么好的出路呢。
坚持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
《东方早报》、《河南青年报》即将停刊,《京华时报》即将并入《北京晨报》……
接连不断的有关纸媒的“噩耗”,已经足以令传统纸媒的媒体人警醒。
由于广告的大量下滑以及经营的巨大压力,传统媒体的好日子再也没有了。
减版、裁员、整合、停刊,早已是业界常态。苦苦挣扎中的各地都市报,无一例外地,广告部工作开展变得越来越难,各个部门逐渐被分派年度运营任务,报纸版面大幅削减,稿费打折。
据蓝媒汇了解,以编辑记者平时工资五六千为例,直接被减半的情况,在不少地方早已实行。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没有稿件可采,或采了发不出去,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编辑则逐渐没有版面可拼,歇几天上一天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的局面,坚持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
尤其是对于很多中年媒体人来说,他们经历过都市报的辉煌时期,广告接到手软,福利多到变态,是都市报辉煌时期最大的受益者。
在报社内部,他们早已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或领头人,报社编委、部门主任、策划人或首席记者、主笔等,作为报社“老人”。他们对于报社的认同感很强,那张他们挥洒笔锋针砭时弊的纸质载体,某种程度上也是寄托了他们的新闻理想。
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今年年初,北京某知名都市报记者的一篇《做记者7年后上月工资只有两千多,我为什么还不从报社离职?》引发媒介广泛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就以记者可以收获满足感为由,否定了离职的念头。
家庭事业所系,不敢轻举妄动
但形势比人强,纸媒的下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这从路边街头的报刊亭的面貌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以前摆满各种报刊的地方,如今都已经被饮料、电话充值卡、甚至各种风格的小吃所盘踞。
对于很多人媒体人来说,这个安身立命的载体,已经开始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年轻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开始寻觅出路,跳槽新媒体,或者转型公关,以及去企业。年纪稍大者,还可以办理内退。
但对于这些中年传统媒体人来说,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报社,他们可以去哪里?还能干什么?去了别的地方,又怎么来保证自己多年的经营和“地位”?
尴尬的媒体处境,对于他们这群人,几乎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收入下降,无论是平时的工资收入还是年终奖。但收入的减少,也意味着部门运营压力的增大,结果就是,干的活可能比以前更多更累,但账面上几乎体现不出来。对此,他们自然也难免会有很多抱怨。
你也许会问,既然如此,完全可以找个别的工作啊。除了上面所说的他们还能去哪能干什么外,对于这些中年媒体人来说,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的家庭、事业、社交圈子,几乎全部在这里,对象的工作、孩子的上学都是很难轻易解决的问题,贸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和领域,对于他们来说,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太大,很难安全承受。
通盘考虑之下,除了选择坚守、对纸质媒体依然保存些许希望外,似乎并没有太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