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年,冯道以后晋宰相的身份出使契丹,...
937年,冯道以后晋宰相的身份出使契丹,两年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逃脱虎口,但是在返乡的路上竟然用两个月才走出契丹国境。手下问冯道为何走的这么慢,冯道说走快了我们就回不去了。
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国的帮助下推翻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在向契丹割让了包括雁门关以北的大量土地后,主动称臣、称儿。同时,按照约定需要派出一名重臣作为礼仪使到契丹为耶律德光和萧太后上尊号。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差事,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重臣出使就相当于去当人质。石敬瑭心中最理想的人选就是冯道。因为冯道即使本朝宰相之首,同时也一直受契丹的重视,由他出使应该会很好调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考虑到可能会有去无回,石敬瑭也难于开口。最后他将几名宰相叫到一起由他们自行商议,确定出使人选。听闻这个消息,几名宰相吓着默不作声,脸色铁青,毕竟谁都不愿意去当这个冤大头。
冯道看出了大家的为难,默默地站起来走到桌边,取来纸笔写了两个字:道去。众人看到顿时感到了解脱,但是面对冯道的慷慨又非常替他难过,有的人甚至当场落泪。
很快,冯道到就到了契丹国。按照流程给契丹主和萧太后上过尊号后,冯道被留下来在此做官。事实上耶律德光早就知道冯道的才能,对他的到来非常重视,如果没有“国君不迎宰相”的说法,当时耶律德光是准备出城相迎的。
在契丹的风俗里,送给贵重大臣的礼物主要有两个,一是象牙笏(大臣上朝用的手板),二是在腊日赏赐牛头。结果这两样东西冯道都得到了。
耶律德光暗示想要冯道在此长期为官,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在两朝做官没有什么分别。看到冯道这样说,耶律德光自然是非常高兴。又赏赐了他不少金银珠宝。
冯道用耶律德光的赏赐买了很多的木柴,并且对别人说,北国天寒地冻,本就不习惯,再加上年纪比较大,必须要多备一些取暖之物才行。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耶律德光那里,他便不再怀疑石敬瑭和冯道的忠诚。想着自己的儿皇帝那里刚刚建国不久,也需要好好辅佐,于是便下令让冯道回去。
谁知冯道却上书说自己已经眷恋上了契丹,实在不忍离去,甚至还要一生在此为官。经过耶律德光再三催促和强迫,冯道才显得很不情愿地上路了。
临行之前,冯道先是在驿馆住了一个月,然后慢慢腾腾地向南返乡。一路之上更是游山玩水,走走停停,一点都不像是赶路的。耶律德光得到探子的回报后,就更加放心了。就这样冯道一直走了两个多月才出了契丹的国境。
身边的随从问冯道,我们能够脱离险境实在不易,主人为何如此慢行?冯道说:急是没有用的,我们再快也快不过契丹人的快马。如果让他们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我们又怎能离得开呀。左右之人听后不禁钦佩不已。
……………………………………………………………………
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现实当中很多人只看到事情的第一层,却很难看到第二层,甚至第三层。
冯道之所以请缨出使,是因为他看出了石敬瑭的心思。即便抽签没有选中自己,也很难说为了利益石敬瑭不会主动让自己出使。与其被动接受,倒不如主动请缨。
在契丹国,冯道为了能够取得耶律德光的信任,也不得不表现得乐不思蜀。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才能让耶律德光放松警惕,为自己能够回国奠定基础。
接到返乡的指令后,冯道再三推辞更是用心良苦。如果第一次就同意了,也许就不会有以后了。回来的路上,虽然远离了京都,但始终处于契丹国的控制之内,想抓他回去也是如探囊取物。因此这最后一公里更为重要。
后来冯道曾因在契丹国两年饱负恶名。也正是因为有这段经历,冯道多次劝得契丹主不再无故杀害中原人,中原生灵也因他一人之言存活下来许多。
在这期间,冯道还用自己的金钱赎回许多被契丹人掳走的妇女,赠与钱财让她们安全回家。又用自己的地位保护了许多被契丹捉住的大臣和名士。后来欧阳修也说:春秋之不灭中国人者,以道一言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