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来。(凌宏宪《唐诗广选》卷七引蒋仲舒语)
【诗例】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析】
借绘声以传情,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抒情技巧。大多在描述诗人听到音乐或自然界声响时,或写听者的心理感受,或传音响中所蕴含的情愫,达到借声传情的意图。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首句追叙自己获罪流放夜郎,犹如“迁客”贾谊之被贬谪长沙,拈出“迁客”二字以自况自伤。安史之乱后,永王璘在襄阳、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以抗御安史叛军为名扩张势力。李亨(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对李璘颇有猜忌,调李璘入川,李璘抗命,至德元载(758年)末率舟师顺江东下。时李白避居庐山,接受永王璘征召,参加了李璘幕府。至德二载 (759年)二月,李璘与李亨会战于丹阳 (今江苏丹阳县),李璘溃败。为此李白获罪,先逃亡彭泽,后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李白途经江夏(今湖北武昌),在黄鹤楼与史钦会晤时写了此诗。次句“西望长安”,言自黄鹤楼西眺长安帝都,而此刻失陷于安史叛军手中,家国丧乱之痛溢于辞表。这里用一“家”字,不仅是为了与末句押韵,也是诗人与史钦聚谈之时所发抒的家国丧乱之激烈感慨。以 “家”代“国”,视国如家,失国则如丧家,这正是“不见家”平平淡淡三字所蕴含的悲愤情感。当然,这其间也自然包含着诗人流放夜郎,不得归家的个人感伤。这两句在诗中为“听黄鹤楼上吹笛”的主体意象的描述,起着铺垫、蓄势的作用,说明诗人是在怎样的特定情境下听到笛声的。三、四句揭明闻笛的时间、地点,即五月的黄鹤楼。“落梅花”,即乐府笛曲《梅花落》,历代诗人多有歌咏。或言“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或言“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吴均);或言“可怜香气歇,可惜风相摧”(江总)。据此可知,乐府《梅花落》诗多借咏叹凋落的梅花以抒情咏怀。李白在此诗中特意点明“五月落梅花”,正是借梅花暗喻自身的清白,此与《万愤词投魏郎中》所讲“倘辨美玉,君出白珪”,以 “白珪”暗喻自己的清白同出一辙。同时又借“落梅花”暗喻自身负冤,遭到摧残。梅花到了暮春三月,就面临凋残的命运了,而今诗人虽如梅花之清白,却如梅花面临着五月季候,其命运较之暮春凋残的梅花更为严酷了。所以,“无限羁情,笛里吹来”,声情交会,关键即在“五月落梅花”几个字所涵容的深厚意蕴,给予读者以无限体味的余韵。
“绘声传情”的表现技巧,为历代诗人所重视。如《诗经》中的“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召南·草虫》)。此借草丛中蟋蟀、纺织娘之类的草虫唧唧乱叫,传达出女子等待情人的忧愁、烦乱的心绪。屈原的《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此借雷震、猿鸣、风吼交织杂会,渲染凄清阴冷的环境气氛,传达出山鬼思念君子的孤独悲愁之苦情。《昭明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之五,是听曲感心的佳作:“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此诗绘声婉切、含蓄,首从弦音之悲切,听出弦歌者为“杞梁妻”一流的人;中间描摹弦曲随风徘徊,一弹三叹的慷慨余哀;末以“知音稀”寄慨,表达愿作歌者之知音,与之奋翅高飞。陆时雍评此诗:“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古诗镜》),揭示了此诗绘声传情的秘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虽然是融《西北有高楼》意境脱化而出,但对“空中送情”的构思与技巧却未加重视。唐代诗人绘声传情者蔚为大观,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空外音”者,正是秋风传送的捣砧的声响,这捣砧声响一阵紧似一阵,一阵响似一阵,冲破瑟瑟秋声,透出捣衣妇女关怀丈夫的一片深情。清代吴昌祺评道:“结言君亦能听此空外之音否乎?”(《删定唐诗解》)则此“君听空外音”乃捣衣妇发自内心的一句呼问,一声咏叹:我于此尽力捣衣,这“空外音”能否传到边塞令我夫君听到呢?这又是捣衣者相思深切的一种奇想!其情虽痴,其情可悯,感人力量至深。其他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杨巨源《长城闻笛》、白居易《琵琶行》等诗,均在绘声传情的构思与技巧上获得相当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