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用历史的镜子照见自己
用历史的镜子照见自己
沈
小
平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当历史走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怎么弘扬和传承文化自信,固根铸魂,显得特别重要,也特别有意义。
《劳动时报》于今年5月开始,在职工周末“漫话·说史”版面推出力作《戏说上下五千年》系列文章,便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推动,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系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语言生动活泼而有趣,把读历史典籍给人深奥晦涩的感觉一扫而空,让我们在穿越中听故事、在阅读中思人生、在轻松中学知识,使人爱不释手,有一口气读完的愉悦!
纵观《戏说上下五千年》,给我三个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说史而不“俗”史。“飞叨”之刀犀利、敏锐从《桃花劫》中可见一斑,真可谓刀刀见骨,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把一个红颜祸水似的桃花夫人写得胆识过人、格局宽广、忍辱负重,通过合理导论和史实,说她是“在辅佐三代楚王期间,布德施恩,促进了中原与楚国两种文化交融”的“平安神”,既不夸大、也不偏颇,还原了历史真相,其表现手法、叙事方式与我们见怪不怪的宫廷剧大相径庭。“飞叨”注重一个“理和礼”,而宫廷剧却多陷于“俗”,这种不同的着墨点呈现给读者的感受,是有天壤之别的,这是《戏说上下五千年》的可贵之处,相信读者自会仁者见仁。
二、写史而不“歪”史。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作者掌握史料详实,主旨选择明朗,从鲧、禹父子心系家国民生、历时数十年呕心沥血用“改堵为疏”的方式,治理黄河水泛滥,“救民于倒悬”;到禹之妻涂山氏听信传言怨恨丈夫长期不归、最后亲往禹的治水工地,看到丈夫每天带领民众“汗流浃背地工作”,“才明白过来,自己冤枉了丈夫”,整个故事结构流畅、易懂、完整,精确刻画出了“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的高大又真实的形象,使禹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回、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一致的精神源头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观的根基,令人信服!这与当下社会某些人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恶搞、甚至歪曲史实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三、借史而不“矮”史。对于作者来说,特别是对于写历史体裁的作者来说,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通过选题、叙述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思想观念,以及向社会大众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不容易拿捏和取舍的,这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更与一个人的境界有关。题材挖掘不深,容易泛泛而谈,读来让人昏昏欲睡;叙述含混不清,会让人耗神费解,索然无味。《戏说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很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无论是《波神传奇》、还是《新赵氏孤儿》,在借史喻今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史”的严肃性,也追求“史”的艺术性,相得益彰,值得学习,是亮点。
总之,《戏说上下五千年》虽然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从体裁选择、篇章结构、文字特色、作品风格等方面品读,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下足了功夫的,足够让人耳目一新,实属难得。
刊发于2020.11.12《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