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儒家发扬光大的另有其人,孔子不过是个工具人

提起孔子,很多人都会想起“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样金光闪闪的名称和荣誉,连带着儒家也受到诸多朝代的尊奉,连帝王至尊都以弟子相称。可是,当时孔子流连诸国却无国君原因奉其为上宾,所以真正让儒家发扬光大的真的是孔子本人吗?

其实,真正将儒家发扬光大的另有其人,而孔子不过是个工具人罢了。翻开史书,不难发现,自从儒家诞生以来,历经春秋和战国,虽然有门徒,也开坛设学,但是比起曾法家,儒家学派在当时其实并不算风光,可是为什么在千百年后,孔子备受尊敬,儒家也影响了中国千百年呢?

其中的功臣,就是汉代的董仲舒。很多人应该很容易会把他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应,这虽然是既定事实,但不是让孔子真正身价倍增的原因,孔子真正打了漂亮翻身仗的原因是,董仲舒所写的一篇文章——《对贤良策》。

当时,汉代初建,提倡无为而治,更好的于民休息。只是,在历经两代帝王后,无为而治和当时汉代的社会发展已经不适配,重重社会弊端开始显露,而汉武大帝作为千古一帝,很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需要变革,于是开始有意地将“无为”的政治,转变为“有为”的政治,开广发英雄帖,召集天下文人对贤良策。

而董仲舒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他应证了汉武帝的对贤良策,并书写成文,广为流传。而他在策中所提及的建议,也成为了汉武帝制定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的理论根据。首先,董仲舒提出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改变当时思想学术多元的局面,于是他将思想统一的基调确定在儒家学说之上,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简单点说就是后世所说的“独尊儒术”。

其次,董仲舒认为实现政治转向有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董仲舒提出汉初没有贤良之才的原因,是因为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还有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也欠妥。为此,他提出设立太学,不仅用来培养人才,还用来推行教化;另外,他还提出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察举制”。

所以,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不仅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简单,还配合着兴太学、重察举。而孔子的地位也因为董仲舒的这篇文章一路水涨船高,被历代的君主奉为国教,孔子本人也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