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罗丝庄上周六在工人新村拍照,突然间想...

漫说罗丝庄

上周六在工人新村拍照,突然间想起工人新村盖楼都是占用的罗丝庄土地,那现在还有罗丝庄吗?经询问几个买菜的大爷阿姨才知道,去年罗丝庄已整体拆迁,在原址建起了“朝阳原住”小区。
罗丝庄成村较晚,清朝末年陈,刘,李,王,田,高六家在这里看坟,以看坟种地,捕捞一亩泉河中的螺丝为生,所以1920年普查地名时定为螺丝庄,为了书写方便,后来螺字被同音字罗取代。
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一亩泉河两岸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历代达官显贵将死后的万年吉壤定在罗丝庄,土桥一带的甚多,有史可查的就有保定城隍爷张罗彦及其兄罗俊,第罗善,罗吉等全家二十三人。至于太史公所说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更是多不可查了。
过去的看坟人多是灾年破产的农民,坟主家一般不会给工钱,只会在坟地周围给其置办几亩土地,作为看坟人生活的资本。
看坟人家底薄,待到耕耘几年后略有些积蓄还要盖房,盖房后又要欠下坟主的一屁股饥荒,所以说看坟人大都生活贫苦,罗丝庄的先人们捕捞螺丝贴补家用也是一种实实的无奈。
捕捞螺丝很是辛苦,今年开春时节,我曾在河北农大灵雨寺桥头看过捕捞,早晨人们穿着隔水的皮裤站在齐腰深的府河里,边走边用脚踢踏河底,靠感觉来判定河泥中有无螺丝,如有则弯下腰身用戴着皮手套的手连泥带螺丝一起挖出来放在小竹筐里,再用水投洗干净即可得到螺丝。想必螺丝庄先人们是没有皮裤皮手套这些装备的,那捕捞螺丝的辛苦就要几何倍的增加了,有此感叹先人生活的不易啊。
螺丝属于夜行软体动物,它习惯冬暖夏凉的环境,喜欢栖息在湖泊池塘和缓流的河水中。我们现在常把螺丝与田螺混为一谈,其实它俩还是有所区别的,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谈了。
螺丝庄的先人们捕捞螺丝自然是为了食用,我想他们大概率的是早晨捕捞后再进城买与保定府内的小贩,经小贩加工后再买与各个小酒馆,也就是挣个辛苦钱吧。现今保定某菜市场生螺丝是十元三斤,加工好的炒田螺是十元一斤。
螺丝肉含有丰富的钙质,非常适合老人,儿童补钙所用,而且螺丝肉含氨基酸种类多矿物质丰富,对于改善贫血状况,增强免疫力都很有帮助。
作为下酒小菜的螺丝,肉质丰腴细腻,味道极为鲜美,吃过的人知道它的味道,真的是令人垂涎欲滴啊。没有吃过螺丝的朋友,我劝您读读郑逸梅的小文《螺丝》,肯定会增加你品尝螺丝的冲动。
我有一厨师朋友,其人极敬业,常于家中琢磨菜品,其人又极好客,于是我们几个朋友就能常去他家大快朵颐或是清淡小酌。他做糟田螺很是拿手,我吃过几次,虽没学到要领,但大致过程还是记得的,加工前期过程于众无异……热锅烧色拉油至六成热时放葱,姜,茴香,桂皮煽出香味,捞出,再将田螺下锅煽炒几下,烹绍酒,加鲜汤和酱油,烧沸后撇尽锅里的污沫,再加白糖,味精开大火烧三分钟,出锅前淋上糟卤即可。出锅装盘的田螺糟香浓郁,螺肉鲜嫩,套用一句老掉牙的广告词:味道那是好极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