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名胜】阳明山:不仅仅是杜鹃和庙,很多历史故事你并不知道
【永州名胜】“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的醉美阳明山
陈瑜
阳明山,我去过多次,亦或是去拍雾凇雪景,亦或是去拍杜鹃花,偶尔也陪远道来的朋友去玩,曲折陡峭的山路延伸到山顶,路旁的风景确实让人迷恋,每次虽然感觉不同,收获不少,但印象中的阳明山依然是那座山,熟悉不过,甚至哪个地方有好景也耳熟能详,但永远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对阳明山的历史了解不多,或许大多数人都如此。
和美阳明,灵山福地。阳明山的“阳”为“阝”(山丘)与“日”之组合,象征了天地之“和”;阳明山之“明”为“日”与“月”之组合,象征了阳刚与阴柔之“和”。流泉飞瀑、奇峰怪石、云山雾海,山形峻美,气势磅礴,令人如痴如醉。
(一)杜鹃云海
阳明山的杜鹃确实很美,不同于普通山上的杜鹃,杜鹃树很古老,虬枝蔓延,遮天蔽日,行走于其间,如同穿行在古老的原始森林地带。也许这就是岁月沉淀、世事变迁而形成的苍老感,开出的花朵也特别大,特别艳丽,红得似火,叶绿如碧,相互映衬,别有一份娇艳之感。因此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
据说还有一个忠贞爱的传说,杜鹃花原为白色,因为有一位容貌非凡的贫民妻子,被蜀帝选为妃子,不从,自刎于宫内,变为杜鹃鸟,因思念前夫,飞回阳明山,昼夜悲啼口中流血,把杜鹃花都染红了。有古诗为证:“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碰上雨后天晴,云山雾海,极致壮观,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山峦头顶都围了白色丝巾,随风飘动,幻如仙境,无不让人豁然开朗,气定神怡。
(二)湖南的九寨沟
据说,红军曾到过这里,莫非也是留恋这里的美景,也带着大部队爬上了山,准备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可能是人烟稀少,粮草供给没有保障,没过多久就下山了,半山腰还有红六军团领导雕像。据说蒋介石也曾与阳明山有着一段难解之情结,到台湾后遂将台北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阳明山很奇特,半山腰出平湖,叫万和湖,全是陡峭的山峰中,居然还有一个平湖,水平如镜,山峦包围,无风无浪,格外宁静,阳光照射,湖面碧浪荡漾,波光粼粼,置身于此,真可以物我两忘,无不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无不让人于喧嚣过后独享那份难得的心静如水的惬意。
大黄江源,古木参天,一道山溪飞流直下,连成五重瀑布,瀑潭相接,又连成五大圆潭,被旅游专家誉为“湖南的九寨沟”。
(三)骚客迁至
因阳明山之美,唐代元结、柳宗元、周敦颐“三子”都到过阳明山。唐代元和七年农历4月,柳子雇请了一名猎人带路,与华龙寺的一名和尚,三人到阳明山观风景、探宝地、会僧人、论佛道,第二年5月即公元813年5月柳子再次来到阳明山,尽情地观赏了大黄江源(黄溪上游)等自然景观,在他口中和笔下,他把阳明山的树、草、花、兽、禽、虫、岩、云、雾及溪河瀑布描绘得非常有生机,非常美丽和谐。回到住所愚溪后,写下千古名著《游黄溪记》,文中赞美南方各地,永州最美,永州百里黄溪最美。
明清时期东安桑日升也来过这里,写过《登阳明山》:“仰面遥看天际平,山回绝壑怒涛生,风高六月吹寒屐,疑似霜林晚照晴。”
(四)古远寺庙 佛光普济
阳明山还是佛教圣地,山上有一座万寿寺,据《阳明山志》记载:……万寿寺由南向北,从月台拾级而上,依次的下殿、中殿、祖师殿、父母殿、上盖小青瓦,祖师殿上盖铁皮,还供有十八罗汉、二十四孝、十二元觉、十八真人、韦陀、金刚、观音、如来佛等,殿堂挂有54块金扁,二十多幅黑漆金字对联,寺内有铁香炉四口,铜钟一口,不断的撞击声,震荡远近山谷,三米多高焚化纸钱的铁塔,终日香烟袅袅。
据说这寺庙还很有历史。据清光绪年间重刊的《阳明山·祖爷岩志》载: "永(州)有阳明山之白云寺,乃前朝东汉建立也……有十八真人烧丹炼汞,飞身腾空,地址尚存"。东汉时这里已经建起了寺院白云寺,寺中住持是东汉献帝刘协(公元189-220年)派来的智安和尚。
相传,中国过去的寺庵道场,大多属于皇帝的个人行为。自秦始皇为保证他秦家世代为皇,大断天下"龙脉"开始,历代皇帝都深信"葬在龙头出天子,葬在龙身出宰相,葬在龙尾出状元",大肆抢占天下名山,以防"真龙天子"出现,抢夺去他们的江山社稷。
白云寺位于阳明山主峰绝顶北侧2里许的白云峰山腰之上,海拔1500多米,这里山高僻远,林深壑幽,莫说香火,就是和尚吃的米和食盐也来之不易,因而当时白云寺中的僧徒来来去去一直不多,但历代皇帝一直保持这个寺院,据说和尚们食用的粮米油盐等物均由国库拨给,并定期派军兵用脚力肩挑送上山来,只因为这个地方的"龙脉"太旺盛了!
唐朝末至宋朝中期,这里出了"十八真人"!顿时轰动天下,成为当时的著名寺院,就在宋朝,和尚们又在阳明山绝顶之下的南侧,海拔1357米的花岗岩坡地上建一寺院,名日阳明山寺。又在阳明山建庵,原名"昭禅寺"(1515年后改为"歇马庵")。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阳明山隶属永州府宁远县,正德年间(1510年),武宗皇帝朱厚燳的三女儿秀灵公主为逃婚,更为寻求不老仙方,来到阳明山昭禅寺"尽驱寺僧,歇马建庵"。凭借她是公主的威望,凭着"皇粮"生活无忧的优越条件,很快在歇马庵聚集起108名尼姑。
明朝嘉靖二年(1524年),有衡州明性和尚,号自空,俗姓唐,接管阳明山寺做住持,为的是剃度郑秀峰,明嘉靖六年(1528年),郑秀峰年十六,由领临济宗旨,取名真聪,号秀峰,剃度为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郑秀峰闭关坐化,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明藩南渭王派孙菊波与永邑文人蒋湘崖来阳明山祖爷庵启关谛视,见其宛然如生,发爪尤长,遂顶礼拜伏,相扶披剃,衣履庄严,涅盘端坐,告之于南渭王。明藩南渭王知道之后,钦佩郑秀峰生前的刻苦和高风亮节,更是颂扬郑秀峰的"以身示世",于是飞马报奏嘉靖皇上,嘉靖世宗皇帝闻奏后,很是感动,"遂崇其号日七祖,临济正派,改寺名为万寿寺,又赐“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寺联;南渭王又将"东抵黄江岸,西界狮子岭,南极三江口,北至禹龙岐,划属国山,永奉香火,免供民赋焉"。从此,阳明山寺更名万寿寺。这时整个阳明山共有9庵(寺)18殿。和尚僧徒与尼姑僧徒达几百人之众。明末,这里曾设垌官48员,分区治理,阳明山的垌官工作地设在上流垌。常年吸引周边3省18县58个香会100多万善男信女前来拜佛烧香,每年七月至十月,日以千计的善男信女前来朝佛,据说有求必应,灵验得很。
万寿寺古井酷暑不竭,大雨不溢,饮之回味无穷,誉为“阳明圣泉”。山上共有32溪、84潭、18瀑。泷潭幽深莫测,紫气升腾,俗称“海口”。
据地方志载:"阳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齐九疑。"又云:"其麓险绝,几疑无路。有银沙十里,鸟道盘折,上与天齐。及登顶峰,左衡(山)右(九)疑,极目千里,身在云际,超然出尘。"景致奇特,人多向往。
阳明山之美,美得精致,美得奇特,美得幽深,美得让人荡气回肠,美得让你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