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语文相对论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描写的大自然生动有趣。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调动了听觉写大自然的声音。把孩子常见的“风、水、动物”拟人化。读不完的大书一文中,世界万物都囊括其中,提升了孩子观察大自然的视野。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记录了一次与父亲的林边走过,用我和父亲的细腻交替写出了大自然的奇妙。三篇文章角度不同,笔法迥异,表达出了大自然世界之奇妙。
大自然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内容,孩子们为什么没有了观察和表达大自然的能力?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并不是没有观察到大自然,而是缺乏对观察描写的兴趣和方法。原因在于,学习这样描写大自然的课文时,孩子只是学了课文里有什么,而没有建立起我的大自然中有什么和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怎么说的关联。
这种关联就是有效的读写转换,孩子们读了很多书还是不会写的关键障碍,也在这里。
当我告诉孩子,大自然并没有这些美妙的事物,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地生长,存活着而已。风并不曾喃喃细语,也没有像雄伟的乐曲;水只是往低处流动,也不是个喜欢玩打击乐曲的调皮孩子,动物们只是在互相叫唤,也许是告诉同伴这里有吃的。小麻雀、老鹰、蚂蚁也只是为了活下来去找吃的,植物开花,草带刺都是他们自己的生存繁衍方式,就连家门口的果树,也只是开花结果,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竹子和棕榈也是这样的,一切都是自我生长的方式。难道父亲和树林以及树林中的鸟不是大自然最自然的方式吗?我们不都是在遇见中遇见,在失中失去。
生命总是如此。
也许它们并不存在。
但是,为什么他们又存在呢?
让孩子们圈画出了这些关键语句,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自然既是并不存在却又实实在在地在呢?(这是个深度阅读的思维问题,解决这个关键障碍,孩子才能算是读懂了大自然。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21、大自然的声音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ní)喃(nán)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滴滴答答……丁丁冬冬……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22、读不完的大书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味道格外鲜美。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23、父亲、树林和鸟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当提供给孩子们讨论的时候,孩子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当我以为孩子们并不能读懂大自然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小声说:“这都是人的感受。”
其他孩子若有所思,仿佛明白了。
是的,大自然的一切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当我们不看、不听的时候,他们孩子存在着。也许,当我们回家,没看到窗外那棵树的时候,那棵树也说不定背着书包回家了呢。当我们再看到它的时候,它又回来站在这儿,点缀我们的校园了。
孩子们面对这样的观点的时候尤为诧异,也很惊奇。如果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思维碰撞,心中能够萌发对观察的新认识:有自己感受,大自然才更美好。
这样的活动设计是短暂的,有必要还是没必要其实很难定夺。
就如课文后面的判断: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其实,更好的还是关注文章中“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父亲是个猎人并不要可怕。从人类的历史上,都是猎杀动物获得食物的,不能单纯以现代人对动物的价值观来断定父亲不是个猎人就更好。课文插图中,父亲还穿着长襟大衫,说明年代比较远。总不能说一定是一件雨衣吧?作者牛汉也是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出身,了解农村的人一般也能明白农村生活。如果以现在生活来看,莫非让孩子去判断下:父亲是个拍摄鸟的摄影爱好者?
我想,父亲曾经是不是个猎人的辩解意义,远远不如让孩子理解和讨论“我”为什么“真高兴”来的更有操作性。毕竟可以联系文章,用文章的关键句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孩子们缺乏的语文能力,需要加以训练。
大自然的美好,是因为有了作者的观察,也介于作者精妙的语言,更以人独特的感受和想象而美好。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自然地存在着,所以叫做大自然。孩子们理解了只有记录,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然才有其自然的美好。这种自然的留意与观察,并自然地联想又是语文读写转换中的关键。尤其是孩子们用三篇课文里明白,用这样的语言,去告诉别人自己眼中的大自然,那些大自然的美好才能让更多的别人去体会到。这应该是寄居于思维深处的表达理解,也是读写转换最关键的障碍。
当我们提供给孩子这样的思考,孩子们的语文大自然才会有可能打开、进入,并在最后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分享,大自然也在向人类分享着自己的一切美好,语文更应如此。
我们为什么给孩子一个难以定论的判断?
促进思维的融入,一定是兴趣之上。理解从小学生的角度关注,就能明白孩子对这个问题有了好奇,对自然的探索和对语文的探读才会有价值的前进和更大的前进可能性。
只想说,
大自然真美!也许它并不存在呢,如果你并不曾用心观察。
大自然真美!因为你的感受里,有它们的一举一动呀。
语文,真美!
因为什么呢?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