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马: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高清70图)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其父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徐悲鸿自幼随父亲学习诗文书画,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徐悲鸿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他笔下的骏马,英俊豪放,独创一格,既有传统画马的功底,又吸收了西画的长处,为近现代画马的发展开辟新蹊径。
在他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英姿飒爽,神态各异。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仿佛都要破纸而出。都说画马难画骨,徐先生不仅画出了马骨,更画出了马的神。
徐悲鸿对马的结构和习性都非常熟悉,尤其表现在对细节的描绘上。他画的马鼻孔都特别大,他认为马鼻孔大肺活量也会相对较大,跑起来才会有力而且耐久;马腿的比例相对稍长,长腿跑起来较快。至于蹄,他说'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魅力所在。
太软的毛笔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纤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学画者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动物画写意极难,因须具动物全形于胸中,而写时,须忘去一切笔墨,唯思体物之情。
——徐悲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