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五的70后,人在他乡,心在故乡
0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0后的人,你一定学过这首诗吧。小时候,读这首诗,感觉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长大以后,再读这首诗,忽然发现,自己也是诗中人,读着读着,就流泪了。
一个人,在外面漂泊太久,就会感觉到孤单。并不是身边没有人陪伴,也不是城里的生活不热闹,而是越来越想念家乡。那栋魂牵梦萦的老屋,还好吗?那条潺潺的溪流、那道高高的山梁、那一浪浪稻田、那一缕缕炊烟......都还好吗?
总是想家,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想。梦里,家里的饭菜熟了,母亲站在门口,喊一声:“回家,吃饭啰。”你就闻到了家乡飘来的甜甜的空气。到了傍晚,母亲喊你回家吃饭,把“啰”字拉得很长,不管你在村庄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得到。
70后的人,一晃就奔五了,第一批70后,已经五十岁了。这一代人,多数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血脉里,还有泥土的芳香,眼眸深处,还有故乡山山水水。
70后的人,很多都成为了城里人了,就是家庭条件差一点的人,也在县城买了房子。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有,但是不很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冥冥之中,就是一代人的命运,也是“大势所趋”。
70后的人,他乡再好,也想回故乡。身在异乡,总是感觉灵魂无处安放,精神上缺点什么。到了某个节气,总是突然想起曾经的自己,也是守着节气过日子,千万不能够耽误了“农时”。
02
70后的人,曾经也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农时,就是命令”,布谷鸟叫了,就应该播种了;春风来了,就应该去田里看看。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犁田,什么时候收割稻子,什么时候种萝卜,什么时候种黄豆,什么时候双抢,都要赶时间,错过了节气,就是减少了“收获”。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穷苦的家庭,就没有了粮食。记得我家在收割中稻之前,总有一段时间缺粮。母亲常常厚着脸皮去邻居家借粮,等中稻收割了之后,再还回去。实在借不到粮食,就用玉米、土豆、红薯、南瓜充饥。母亲常常说:“要是家里有钱就好了,可以去集市上买米。”母亲的心思,我们都知道,但是家里的钱呢?只能用来交学费,不能乱花。
为了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都学会了干农活。插秧、放牛、砍柴、割稻子、收麦子、扯猪草、喂猪......这样的农活,很多人都做过。有的人,在上初中那会,就学会了犁地,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记得有一次插秧的时候,邻居王二虎,晕倒在水田里。王二虎说:“我的头好晕。”听到这句话,在场的人都心疼了。王二虎才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不应该是家里的“劳动力”啊。可是,当年的孩子,怎么就不是“劳动力”呢?一家个人,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够把农活做完,才能够让家庭变得富有。
在挖土的时候,母亲常常说:“你这个架势好,以后能够养家糊口。”我似懂非懂,怎么才算架势好呢?是挖土的姿势很正确吗?现在想起母亲这句话,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十多年没有用过锄头了。
03
70后的人,童年是苦涩的,也是甜蜜的。
小时候,我们喜欢在村庄前面的晒谷坪嬉戏。晒谷坪里,有人跳格子,有人攻城,有人跳皮筋,有人踢毽子,有人斗鸡,可热闹了。
村庄前面,有一条大河,水很清澈。常常有木排顺流而下。我们看到木排,就异常激动,冲着木排上的人喊:“排古仔,脚抖一抖,没有柴烧,就去捡茅草,没有被子,就去借蓑衣,蓑衣破了个洞,就是排古仔的肚脐眼。”
儿时的童谣,成为了最好玩的歌谣,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很多。在农村,一些古老的“智慧”,就靠口授心传,一直流传下来了。有空的时候,一些年长的人,会给我们讲故事,说得活灵活现的,我们都信以为真了。
当然,我们的童年,一直都很苦。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们也是“苦中作乐”的人。哪怕是家里缺衣少食,我们脸上的笑容,并没有减少。
很幸运的是,在农村的田地里,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吃的。比方说,用一个竹篾做的撮箕,堵在垄沟里,然后用脚去踩垄沟上游的水草,就能够把鱼虾、泥鳅赶出来,它们顺流而下,就留在了撮箕里;在村前的小河里,可以找到很大一只的螃蟹,也能够捉到小鱼;山坡上,有野果子,到了秋天,就是“美食”。
村里的老井里,流出来的水,总是甜的。自从进城以后,再也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了。城里的水,消过毒,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味道。城里的超市里,货物琳琅满目,却没有故乡的野果子那么美味。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童年的记忆,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记忆”,把故乡的滋味,渗透到了身体里的每一个部位,永远都抹不去了。
04
70后的人,流浪越久,越想回“家”。
一直都很喜欢《流浪歌》,里面有几句令人回味的歌词:“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忽然就无处安放了。城里也有家,但这个家,似乎不是真正属于我;城里也有公园,但公园里的花草,都不如故乡的花草香;城里也有大树,却没有村口的大树那么茂盛。
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觉在流浪。常常说:“过了今年,再也不去打工了。”可是,每年都要出去打工,这就是生活。70后的人,到了奔五的年纪,但依旧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身上的压力很大,是家里的顶梁柱。
每到了过年,远处的游子,都会赶着回家。回家的路途很远,一路奔波很苦,但是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心灵就轻松了,再苦也不苦。
也常常在想,父母还在故乡,逢年过节就可以回去看看,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是不是还可以回去看看?
有人说:“父母不在的故乡,你回去了,就是客人。”这句话,会成为事实么?还是有很多的70后,已经变成故乡的“客人”了呢?
故乡放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此事古难全!如果有一天,你不想继续流浪了,就卸下一身的疲惫,回到故乡去,修一修老屋,翻一翻菜土,养几只鸡鸭,养一条小狗,每天过着悠闲的日子。
现在,70后的你,在哪里呢?是不是和我一样,身在他乡,心在故乡?是不是你再也回不到故乡去了?是不是你的梦里,常常会出现一座村庄、一条小溪、一块菜土、一片稻田、一道山梁、一缕炊烟、一眼老井、一头老牛、一声呼唤......
身处异乡的70后,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