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小升初,欲进六强必先混圈
引自北岛《习惯》
海淀区小升初,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升学活动。
通俗来说,海淀小升初,既有拼孩又有拼爹,共存于这431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间范围内,时间纵轴则自1997年取消小升初统考以后拉伸至今年并可延伸至不可预知的未来。
海淀区的中学之间的差异非常非常大。即使在30年前,我上学的时候,至少已经有四个世界:
1
第一世界
三大附中
2
第二世界
101及其他市区重点
3
第三世界
市区重点周围的xx中学以及xx中学
4
第四世界
小痞子聚集的中学,以及没啥痞子但地处偏远的海淀区山后地区[注1]的中学
现在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世界已经有6所强校,目前排名是:
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101、首师附中、北大附中。
而这六强的录取历来是海淀小升初旋涡中心的中心,激烈的六强录取活动不仅包括公立校,近年来大范围涉及到各自民办校的录取,这些民办校包括:人大附中分校,清华附中实验学校,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师达。
01六强的录取,按内容来看,历来分为三大部分:
一、以成绩录取,即俗称的点招;
二、各类政策保障及各类单位合作及双拥及各类条子录取的,俗称ZB&TZ;
三、无法确认真实性的摇号录取。
后两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第一项是这次焦点话题:
六强以成绩录取是什么情况呢?
让我们来看今年发生的一个非常罕见的特例,之所以说特例是因为这个成功的孩子并不属于所谓奥数核心竞赛圈[注2]里里的孩子但很幸运地被人系录取了,这样的例子历年都有,但很少见,这几年在我的视线之中,已经很罕见了:
小辰是个非常聪明又听话的乖孩子,自律性很好,学习很刻苦,一切都那么完美,所以他一直是周围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注3]。去年2019年,小辰在人大附中早培选拔活动中也入营了。
小辰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次入营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
小辰的学籍、户籍都在海淀区山后地区,他的父母并没有太多时间送他到山前去频繁上各类补习班。但家里对小辰的培养并不松懈。小辰的奥数一直是爸爸教的,从没在主流奥数机构[注4]里上课,自然没考那些机构的诸如创新之类的高端班型,更别说考进集训队。
奥数杯赛于2018年已经在台面上[注5]被取消,地处山后的小辰一家因为信息闭塞的缘故,并没有参加各类地下杯赛,更别提奖项。小辰这样的既非黄庄地区又非奥数主流机构的遗珠,已经丧失了在正式杯赛跑出黑马效应的机会。
明眼人能够看到的是,小辰既缺少有说服力的奥数杯赛证书,又不在核心竞赛圈子里,在即将到来的2020海淀区小升初中,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但老天有眼,小辰在2020海淀小升初518大逆袭[注6]之中,被名校录取了。
录取的过程也不复杂,因为有入营经历且因为自身学习实力强而在营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在这次大范围点招活动中,幸运地得到名校面试邀请。在面试过程中,小辰的表现得到了某位慧眼识珠的老师的关注。之后又经过二次面试,学校便录取小辰了。
小辰听到录取的消息很淡定,而小辰的爸爸接到学校密电以后,整整一天都觉得自己在梦中,因为只有他知道没有任何奥数培训机构背景的小辰是多么幸运。
你觉得,小辰的例子,在你家可以复制吗?
02几乎每一年都有很多小白家长问同样的问题:
我怎么让学校知道我家孩子很优秀?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
1
家长有和学校可以沟通的渠道;
2
自家没渠道,就得混所谓的核心竞赛圈,依托主流奥数机构;
3
既没渠道又没混圈,孩子就必须有过人之处,如早培营的成绩强,这也很重要,小辰之所以被录取,其天赋高、学习能力强是最硬气的录取理由。
4
但仅仅早培入营,面试优秀,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遇到慧眼识珠的伯乐。今年海淀小升初的人数是2万6千人,已知的小辰只有一个。也就是运气足够好。
可以说,不混圈,就得靠天吃饭了。
现实很残酷,优秀孩子凭点招进入海淀六强的机会,在于混圈,及早混入奥数杯赛体系的核心竞赛圈。
混圈的路径无非是尽早考入各奥数主流机构的集训队或者高端班。考不进去就争取拿杯赛一等奖。
找小奥主流机构做背书的理由也很简单:小学阶段的孩子发挥很难说一直稳定居前,猫一天狗一天的情况也属于正常,有这些与学校关系很密切的机构做背书,录取率会被增大很多。
但实际上,人世间的事情并非纸上谈兵这么简单。
集训队的名额才有多少?
光是海淀区学奥数的又有多少?
尤其是头部还有一些孩子喜欢以赛代练,只要有考试就去考,有集训队就参加,不仅是因为集训队多数不收费,更多的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多接触题型,有利于杯赛取得更好成绩。
进不了集训队,杯赛成绩好,比如华杯一等奖,迎春杯一等奖,也是混圈的标志之一,而且从今年小升初实践看,比集训队更有效,因为六强在台面上很多场合都有意无意要与主流奥数机构拉开距离。
但谁都知道,杯赛一等奖也非常不好拿。
这些年,北京奥数杯赛的题目很多是新题,思路清奇,即使是数学专业但非竞赛出身的家长没有专门研究过的话,解一道题也有可能要花上半个小时时间也很正常。
比如下面这道小学三年级奥数题:
玉米炮有单筒玉米炮、双筒玉米炮、三筒玉米炮三种。单筒玉米炮每次发射一根玉米,可以消灭8个僵尸;双筒玉米炮每次发射2根玉米,每根玉米消灭7个僵尸,三筒玉米炮每次发射3根玉米,每根玉米消灭6个僵尸。玉米炮一共开炮5次发射玉米11根,至少消灭_____个僵尸。
看似很简单的一道题,当很多大人初次接触这道题的时候,是不是很烧脑?
尤其是有些人试图用方程来解的时候,是不是解着解着有点要崩溃的感觉。
但这还仅仅是小学三年级的题目。
说实话,当年我听出题人讲解题思路的时候,也没听懂,这次重看这道题,算是真明白了, 顺便看了一下3年级这次杯赛的其他题目,真心为孩子们感到不容易。
出这道题的老师名叫成俊峰,据说他当初出这道题,就是为了防止孩子们用方程法来解题。
2个3元一次方程联立,没法直接解出三个元来,正规解法是三元一次不定方程。但在杯赛实战中,用简单办法反而可以快速得到答案。当年,在有3千三年级小学生参加的比赛现场,至少有十多个孩子解对了这道题。
这道题已经成为奥数经典题,后来又有了很多变型。只不过,题型一旦被人们熟悉了,便没有当年的惊艳感了,成为新的套路题。03成俊峰不仅是出题巧思,启发孩子们的数学思维也有一手。
当年有个孩子虽然已经考进学而思集训队,但杯赛成绩忽高忽低,并不稳定。开始,成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个孩子,直到有一次练习赛中,只有这个同学解出成老师出的难题(他没想到会有解出来),而且思路与成老师设计的每一步都能对应上,尽管解法上是按照同学自己的理解,颇有偏差,最后答案正确。这令成老师对这位同学刮目相看,惊为天牛。
所谓天牛,就是天赋极高的孩子。实际上,这位同学是真的天牛。后来,成老师专门培训了这位同学,使他的竞赛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以后这位同学的竞赛势头一发而不可收拾,华杯总决赛银牌,第一届大师赛金牌,blabla,直到去年拿了全国数学竞赛第二名,今年已经入选中国IMO代表队。
成俊峰能教牛娃,也能教普娃。
很多普娃,实际上是未经高手雕琢的璞玉。
尤其是在照本宣科的流水线培养的老师手里,孩子们良好的记忆力用于死记硬背解题套路。比如玉米炮打僵尸这道题,初看像是鸡兔同笼,再看光是鸡兔还不对,还得加上一只脚的瘸腿鸡和三只脚的瘸腿兔,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呢?
思路灵活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这题,正确的方法就是动手试错,试几次就可以找到解题的正确方向。昨天在群里发出这道题以后,有个幼升小小女孩,很快就解出来了,我看了一下她的思路,确实属于早慧型的孩子,我最喜欢说的话便是:这种孩子不被xxx录取,真是天理不容了。但今年这位孩子居然真的没有被早早培录取。
我不敢说早早培有多么黑,但人分招生老师那种真心爱材的伯乐,现实中太匮乏了,所以说小辰的幸运,很难复制。
当然,这道题由于已经是经典题,也形成了新的套题,庸师们教这道题的时候,也会采用凑整消元的方法,形成新的解题套路。
于是,成老师再出新题,让孩子们动脑筋去解,然后解法形成新的套路,逼着再出题,再解,永远不停的循环。
套路易,创新难。
再聪明的孩子几经套路,便也被磨去思想的棱角,被湮灭思维的迸发,不经意之间,由一个天牛的苗子变为常态化的普娃模式。很多高年级孩子上了成俊峰的课以后,自觉之前的奥数都不是奥数,老成教的才是真正的奥数。
有一位同学5年级,刚跟成老师学模块题时,我看到他的思路还是非常套路化,很多问题不往深处琢磨,当时的成绩自然也不是很理想。想不到,今年518以后,他已经手握四张六强的邀请。
依我个人经验看,家长最好不要过早定义自己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即便是暂时没考进主流机构集训队或高端班的孩子,也不等于永远没机会。很多中考高分娃在小学奥数并不突出,出自郊区的中考状元,一直到中考都没有接触竞赛,这并不能阻碍他中考近乎门门满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我们这些家长在孩子们那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急功近利地用套路思维,放任机构里的流水线教育扼杀孩子创新萌苗,那到中学阶段,孩子们的求学动力便十分堪忧。在海淀,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谁也不希望自己家孩子摊上这样的事情。
早起步,缓给油,看准方向再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