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我为此章命题为:守道而生
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其后,天地万物能离道自生吗?不能。生于道,道不辞,天地万物守道而生。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离开天地能自生吗?不能。天地不辞于人,故,人守道而生。
老子在这一章述说的是守道而生这一至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一句,让我们想起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重述大道无名。无名之道,化育万物为朴,朴为万物之质、之象,万物,包括天地、日月星辰、草木鸟兽,山川河流,万物其形有巨细大小高低,但其质其象不分强弱尊卑,皆为之小。然而,就是这样的微不见形之道,天下没有人敢以对待臣下之心对待大道。
这里,老子以“天下不敢臣”,述说道对万物的重要,万物以尊崇之心对待道。
下面说,诸侯君王,如果能信守大道,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宾服之。
老子以诸侯君王守道,万物宾服,重申守道的重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天下宾服的并非诸侯君王,而是大道,诸侯君王,不过是信守大道成了守道者之化身而已。那些不信守大道的诸侯君王,只会得到天下人的唾弃。
接下来,老子说的是,天地人,依道相合,天时风调雨顺,地利五谷丰登,人和万象繁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在这里指的是阴阳和合,这样,就会天降甘霖,大地滋润,天地普施祥瑞,无需祈求,更无需强令,万物受惠,并生繁茂。
这是天人合一,同守大道之象。
以上说的是无名之道时天人合一,以下老子述说有名之道时的守道。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
什么时候,大道有名,万物有名时,道,也“可道”。这个时候,就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制”,制:法度,规定;法式,管束。始,指道,有名,指万物。道和万物有名,意味着,道和万物具有了人所划定的法式,从这个时候起,道和万物开始有了名。
道和万物有了名,但其本依然。人应知道万物守道而生之本。知道万物守道而生,就应该有所止,不可滥施智力,离道生乱,所以,老子说,“知之所以不殆”。知道有所止,就不会有危险。
这一层,是说,道和万物有名之后,人应该知道,天地万物守道之根本,在自己的生生不息中,有所止,不可离道叛道,这样就不会有危险。
最后,老子以川谷与江海作喻,说明,大道在人间的始终存在。
大道在天地之间,犹如峡谷山川在大地上的存在一样,狭如江海在天底下存在一样。大道无处不在,所以,人应守道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