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家中有三瘾,家败人也亡”,是哪三瘾?古人的话值得警醒
家,是一个人的归宿,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在于心灵。而家的存在是为了守护,小时候家守护着我们,长大后我们又需要守护着家,循环往复,看似枯燥,但是过来人都懂,平淡即是幸福。
可是,说到底家终究是要靠人去维系的,倘若人踏入了歧途,家自然会随着人的命运而改变,或走向辉煌,或走向败亡。
老祖宗留下很多忌讳,其中有一句俗语说道:“家中有三瘾,家败人也亡”,指的是哪三瘾?古人的话让人警醒,想要家庭幸福不妨一看。
一、酒瘾,嗜酒不耽酒
宋代诗人姜特利在《饮酒》中写道:“平生嗜酒不耽酒,不爱深斟爱浅斟。”嗜酒、耽酒可不是一回事,前者爱酒却不至于沉溺其中,更多的是表达对酒的热爱。
而耽酒者则是完完全全的酒鬼,所谓不知何事,只知饮酒,每天醉生梦死,恨不得人生恍若一梦。有人说难道“嗜酒如命”不是嗜酒?比如李白。
然而据史料记载,李白的诗从来都不是在喝的不省人事中写就的,他会在睡梦中想到一首诗醒后写下,也可以是在酒刚上头时诗意大发,后写上一篇千古名作。
但是当其已经喝得酩酊大醉,身形不稳,满嘴胡话,别说写诗,恐怕连笔都握不住。
喝酒,很多时候喝的不是酒,而是弦外之意。比如宋代一个非常知名的酒鬼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他在的是在乎的是什么呢?或是山水美景,或是朝堂之上的种种愁事,又或者是人间疾苦。
真正的懂酒之人,往往只在乎饮酒之趣,饮酒之趣在于微醺之间。斛光交错,手起杯落,饮酒者口中已知酒味,心中得到酒趣,宾主尽欢,如此,饮酒的目的已达到。
醉生梦死,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观念。那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作为极端的醉酒者,他所要回避的便是那腐败的世界,在黑暗中求得自保,不得已而为之,无可奈何。
酗酒的危害是巨大的,醉酒后仍神志不清,言语无措,得罪了人还不自知,有饮酒者,醉后性情大变伤人又伤己,更有饮酒后发生意外事故,导致家破人亡。所以,可以爱酒,但千万不要耽酒。
二、赌瘾,“博戏”不知已入戏
古代称赌博为“博戏”,赌博和游戏在古人看来并无区别,因为二者都存在着竞技和争胜的目的。
博戏起源极早,汉朝时便有博局,又称棋戏,于棋盘上放置十二道棋子,六白六黑,二人各执一方,以此争胜负。
棋本就是游戏,既可以当做娱乐,同时也可以用来赌博,与今天常见的赌球有些类似。
到了唐朝,骰子被发明出来并盛行一时,明清时期押宝、麻将、扑克开始流行,除此之外还有驱使动物争斗的赌博方法,比如斗鸡、斗蟋蟀、斗狗等等。
无论是古代的博戏,还是现代的赌博,小赌总归无伤大雅,但若押注太多,甚至于成为嗜好,就会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甚至国破家亡,历史上就有一位仁兄因为博戏而导致国破家亡。
吴国太子至长安觐见皇帝,这位吴国太子是一位博戏高手,不想汉朝皇太子也喜欢博戏,于是,在长安这段时间,吴国太子经常与汉帝太子一起博戏。
结果棋局之间,二人因为争棋恼怒起来,皇太子直接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给砸死了了,这让吴王刘濞怀恨在心。
皇太子登基为皇之后,率领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闹了个天下大乱,只可惜,汉文帝之后是汉景帝,文景之治下,国家正值强势,又怎会让刘濞得逞,于是乎,叛乱被平定,吴国被灭国。
因为一场博戏国破家亡,古人的例子赫然在目,而在今天,因为赌博而家破人亡的例子,却是轮番上演,明知是戏,当你发觉自己已入戏时,便迟了。
三、毒瘾,害人又害己
世人皆以为鸦片是在清朝时进入中国,殊不知,鸦片早在中国唐代便已经在中国落户,只不过当时鸦片被当作了一种珍贵的药品,名字被称为阿芙蓉。
名字美,只可惜却是一味毒药。当鸦片被定义为毒品时,已在中国大范围流行,那段时期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在那未知黑暗的角落里,仍然有人贩卖的毒品,依然有人摧残着自己的生命,毒瘾的养成不是偶然的,因为偶然的尝试也是致命的。
多少人因为吸毒家财散尽,到最后妻离子散,数不可数,不计其数,甚至还有以贩养吸,危害社会,彻底堕落。
结语
家的维系在于家庭每个成员的努力与守护,家庭是一个强大的羁绊,但是它并不坚强,也不粗壮,它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警示,“家中有三瘾,家败人也亡”,切莫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