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沉积——谁是鸡谁是蛋?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毛小平
地表物质迁移决定一切,迁移量的大小决定构造活动的强度。地幔柱、地幔对流、板块碰撞、板块拖拽等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在地球科学中,两个最重要的地质理论地槽学说和板块学说争论了很多年,但其本质问题-地壳运动的驱动力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Science》2005年列出了当代未解决的125个科学问题(Richard A. Kerr,2005),其中第10项“How Does Earth’sInterior Work”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对此驱动力一无所知。
目前关于地壳运动有多种假说,归纳起来有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内因、来自于外部的外因两大类。
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假说有:地球内部热力、地幔柱、地幔对流、地幔密度异常、固体潮、均衡作用[4](Airy G. B., 1855)、涌流构造、放射性、板块拖拽力、火山活动、俯冲作用、地球脉动说、羽流说、岩石圈伸展、地球涨缩等。他们认为地表的一切表现均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地球自转离极力、行星撞地球、地表过程等。其中地表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阐明气候、潮汐、地下水、风暴、剥蚀等会反作用于岩石圈,但并不是主要因素(Wang,2014)。
事实上,地球动力学应包含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地壳运动的触发因素;二是其驱动力。其中,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因素能持续地触发地壳运动、能否从地质历史上地壳运动减弱或停止中找到原因”,是本文的核心。近年来,很多学者比较关注板块构造最最初始是如何启动的(Rey,2014; Robert J Stern,2001),但其实板块可持续运动才是最重要的。要想直接证明该科学问题,难度大。于是本文拟采用排除法和类比法,去掉大多数假说,从而遴选得到最优解。
2.来自于雪球地球的启示
地球周期性地气温变化已成共识,其中雪球地球引起了地学界和气象学界的关注。目前特别关注雪球地球产生的原因及形成的起止时间,却忽略了这期间一个有趣的现象:地壳运动在这个期间极不活跃甚至停滞!在古元古代休伦冰期,缺乏被动的边缘沉降和相对板块运动被抑制,板块运动速度降由9cm/a低降至2cm/a[12](Christopher J. Spencer,2018, Nature Geoscience),为嘛?没人说。Stephan认为造山带的累积长度越长,大陆的碰撞就越频繁[13](Stephan V. Sobolev, 2019,nature),而古元古冰期和震旦纪大冰期期间造山带长度为0,间接说明了构造活动强度弱。最新的第四纪发生了四次冰期,冰期内几乎没有火山活动(如图1)(刘嘉麒和郭正府, 1998),而在温暖的间冰期,火山活动频繁,均超过8次(图1)。近年来的研究揭示气候和火山活跃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即,在间冰期期间,火山活跃程度将会增强(Sigvaldason et a1.,1992; Jellinek et al., 2004)。
对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冷这两个现象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是地壳运动控制着气候变化,这似乎又到了鸡和蛋谁先谁后的死循环了。但更多证据显示,气候变化不是地壳运动引起的(Molnar,1990)。Hays(1976)认为,地球轨道几何学的变化是第四纪冰期演替的根本原因(Hays, 1976, Science文章)。Zachos(2001) 根据深海氧、碳同位素分析认为,新生代以来,气温经历了2次高温和多次冰期多个周期,温差达到20℃;第四纪也经历了4次冰期和间冰期(图1)。显然,几万至几十万年的短时间气候变化,不可能用构造变动来解释, 而气候-地表过程是可以作用于构造的(Zeitler et al.,2001, Willettet al.,2006). Rampino(1997)认为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壳的应力变化,例如,冰和水质量的加载和减负,以及轴向和旋转速率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火山(和地震)的潜力。Adams(2017)认为美国的奥林匹克山脉上新世-更新世冰川气候对地形有强烈控制作用。
因此,前述雪球期间构造活动减弱或停止,往往被反过来说,是构造活动停止导致了雪球事件,把构造当成玉皇大帝,甚至决定气候,此错误天理难容!
于是,我们自然会提出疑问,对地壳运动的内因假说而言,如地幔对流、地幔柱,板块拖拽,无论地球是否处于冰期(雪球地球),地表水体是否变成冰,这些假说所提出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也应该起作用,地球活动强度不应受到抑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动力”不给力,或不争气,地球在冰期则地壳运动减弱了,无论冰期很长或较短(2亿年或0.1百万年),只有在温暖的间冰期地壳才恢复较强的活动性。我们自然会思考,水是否起了某种关键抑制作用?水似乎起到了地壳运动的开关的作用,在冰期是关闭状态、在温暖的间冰期是开启状态。
其它行星是否也有类似情况?Connerney(1999)发现火星南半球古老高地有一组交变磁极性的准平行线性特征(Connerney,1999, Science文章),说明火星曾经存在板块构造。目前因平均气温为-60℃,其地壳运动几乎停止,这相当于 “雪球火星”。在邻近的金星呢,一样!板块构造只在地球上活动,而不在金星等其他行星上活动(Karato,2014)。行星类比结果可以看出,如果行星根本没有水、水被冻住了,则地壳运动停止或减弱,如金星、月球、现在的火星和冰期的地球;有可流动的水时地壳运动被激活,如现在的地球和过去的火星。因此,可以认为,地壳运动的触发因素可能不是来自于地球内部,而是外部因素。
3.现代地壳活动性的特征
研究还发现,存在着大量的,在更小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条件下的地壳活动性,也具有类似的现象。图2(a)为2012-2018年全球MS5.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随纬度变化的直方图,可以看出两极几乎没有地震发生(洋中脊除外)。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重大的地学问题是,如两极地区的板块边界并没有地震(或较少地震),用板块构造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马杏垣,1989)。图2(b)为板块运动速度随纬度变化的散点图(数据来自于马宗晋,2003),其中,在低纬度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快,而在两极运动速度慢。图2(c)显示了全球1000年来发生火山喷发的次数随纬度变化的直方图,其中,较冷的南极和北极火山喷发次数少得多。
图 2 地壳活动性和纬度的关系
图2(d)为1901-1985年全球强震活动释放能量在不同时间段的纬向分布 (宋贯一,1999),也显示了相似的规律。
还有一些时间尺度更小的地壳运动现象,如Westaway(2006)发现了一些季节性地震活动与季节性气候是相关的。我们统计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多次超大型火山喷发事件,发现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火山喷发事件几乎发生在温暖的季节,而不是冰冷的冬季。
从表面上看,温度似乎越低,地壳活动性越弱,温度越高,地壳运动强烈;而其本质是,温度大于0℃后,水能使正地形(高海拔)地区的地层侵蚀掉,由水的流动搬运物质,并堆积在负地形地区,即,表生过程,(或地表过程,新发明的词儿)。有沉积的地方,几乎被称为“拉张断陷”,这几乎成铁律了,因为构造第一位的,是鸡,而沉积是第二位的,是蛋,试问,渤海湾盆地、华北平原是负地形地区,正在拉张吗?全球多少负地形地区,且正在接受沉积,也同时在沉降,它们都是在“拉张”?显然不是。黄河绕鄂尔多斯盆地形成的几字型造就了多少个“断陷盆地”,也统统被称为是“拉张断陷”,试问,这种几字型怎么拉?力如何使?套铁律易,动脑筋难。
高纬度地区侵蚀营力弱,大型湖泊可保存很久,水体较深,如贝加尔湖730米(纬度54ºN);中、低纬度地区侵蚀营力强,大型湖泊易被改造和填平,很难见到水深较深的湖泊,如青海湖平均仅18.6米(纬度37ºN)。图2d为我们根据Syvitski(2008)的成果统计了全球的河流悬浮泥沙入海数量和纬度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低纬度物质迁移量大,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地表过程会使地球表面的物质被重新分配,物质迁移速率高达20600MT/yr。
为此,提出一个假说,在地球表面有物质迁移时,由于重力均衡作用,会存在对岩石圈的某种影响,从而将会触发了地壳运动,且迁移强度越大,构造活动越强烈。
图3 悬浮泥沙量与纬度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毛小平地质论文选登